京津冀主推!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加厚高强度地膜农田减塑技术模式
发布时间:2025-11-20 15:10: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晋彭辉 赵海康 | 责任编辑:王静近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正式推介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旨在全面提升科技对京津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协同相关单位创新集成推广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加厚高强度地膜农田减塑技术模式”,成功入选本次京津冀主推技术名录。
一、技术概述
(一)背景情况
地膜使用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要求“积极探索推广环境友好生物可降解农业地膜”;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指出“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今后5年亟需突破的重大科技问题。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加厚高强度地膜农田减塑技术是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或加厚高强度地膜替代传统的常规普通地膜,从而实现农田减塑的目标的技术模式。
(二)推广应用情况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近年来在京津冀地区连续组织了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评价及加厚高强度地膜示范推广工作,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设立“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专项,并组织北京市各区整合各级资金开展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目前已在京津冀地区开展50余个试验和300余个示范点次,建立核心示范区20个,示范面积超过26万亩,在京津冀等地辐射应用超过50万亩。
(三)技术效果
近3年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点平均替代国标地膜或加厚高强度地膜8-12kg/亩。加厚高强地膜地膜回收率比国标地膜回收率提高6.2%。一膜两用技术较传统地膜覆盖技术可减少普通PE地膜使用50%,同时可减少耕地、铺膜收膜用工成本。降解吊蔓绳技术可显著降低农田微塑料污染。土豆、花生、大蒜等需要破膜作物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相比普通PE地膜增产10%以上。
二、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1.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技术
(1)产品优选标准。符合《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T35795—2017):纵/横向拉伸负荷≥1.5N,纵向断裂标称应变≥150%,横向断裂标称应变≥250%,水蒸气透过率<800g/(m²・24h),有效使用寿命≥60天;宽度匹配当地覆膜机具及栽培习惯,颜色按需选择(早春露地选无色增温,设施/防草选黑色)。

露地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

设施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
(2)作物适配应用。露地蔬菜:65-80天生育期用0.008/0.01mm黑色防草膜;露地粮经:花生用0.006/0.008mm无色透明膜(助破膜、增温、增产);鲜食玉米用0.008/0.01mm无色透明膜(产量与普通膜基本持平);甘薯可用黑色膜;设施作物:设施果菜叶菜用0.01mm黑色膜(防草保墒)。
(3)铺设规范。整地:清除秸秆、石渣等硬物,碎土块、起畦;作业:优先机械覆膜+铺滴灌带一体化,浅埋滴灌带(浅埋深度3-5cm避免黑色滴灌带吸热破膜);人工铺膜需贴地、不拉扯(防机械损伤)。
2.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技术
(1)作物适配应用。露地蔬菜:银灰膜(一面银灰驱蚜虫、一面黑);露地粮经:甘薯用黑白配色膜(两边黑、中间透明,增温保墒防草);鲜食玉米抢早可用无色透明地膜,晚播可用黑色地膜;设施作物:西甜瓜/草莓/番茄等高附加值作物优先银灰膜(次选黑膜);冬季设施果菜用无色(增温)/黑色膜。
(2)铺设规范。整地同降解地膜,机械一体化作业(覆膜+铺滴灌带);压膜:膜边培土7-10cm,风大处畦面每2-3米压土,高畦膜压入畦沟底部(防大风揭膜);覆膜后3-4天复查补压(不伤及幼苗)。
3.田间“一膜两用”技术
(1)技术定位。指通过一次覆膜满足两茬露地蔬菜生长需求,减少覆膜次数与塑料用量,适配冷凉地区长覆膜周期(可达160天)种植场景。
(2)地膜选择。全生物降解地膜:选0.012mm黑色/银灰膜(有效使用寿命适配160天,满足两茬作物防草、保墒需求);加厚高强度地膜:选银灰膜(驱蚜虫)或黑白配色膜(增温防草),厚度≥0.015mm(耐候性强,抗两茬种植机械损伤)。

降解地膜“一膜两用”
(3)覆膜前准备。整地施肥:施有机肥1吨/亩+15kg/亩(15-15-15)复合肥,精细整地至“地平、土碎、疏松”;机械作业:用单畦覆膜机完成“覆膜+铺滴灌带+压膜”一体化作业,垄宽50cm、垄高15cm、垄距100cm,铺设1条滴灌带(滴头流量2L/h,间距15-20cm),地膜宽度90cm。
(4)茬口衔接与管理。作物选择:前茬(生菜、西蓝花、甘蓝、娃娃菜、大白菜等),后茬(生菜、耐寒西蓝花、中甘25甘蓝等);时间安排:春茬3月下旬- 6月中旬,秋茬7月中旬- 10月中下旬;定植方式:后茬人工定植于前茬两定植点之间,每垄2行、每穴1株;水肥管理:两茬生长期共灌溉2-3次(单次10-12方/亩,晴天中午灌溉),春茬、秋茬各冲施尿素5kg/亩+平衡肥(19-19-19)4kg/亩;除草清茬:前茬采收后晾15-20天,喷施200克/升草铵膦(40-60ml/亩),避免杂草影响后茬。
(二)配套技术
1.降解吊蔓绳替代技术
(1)产品与适配。材料:PBAT、PLA、PPC、PHA、淀粉或人造丝(替代PE/PP/PA吊绳);标准:符合GB/T35795,纵向最低断裂强力≥0.10kN,伸长率≤5%(生长期拉力达标);作物:番茄/黄瓜/茄子/西甜瓜等设施作物;豆类用0.6-1.0g/m(承载>3kg),瓜类/茄果类用1.2-1.6g/m(承载>5kg)。

降解吊蔓绳在西瓜上应用
(2)使用与处置规范。使用:活扣系于支吊挂钢丝(或绕绳于吊蔓钩挂至吊挂钢丝上),长度略超过定植垄面,株高20-40cm吊蔓(方式:吊蔓绳/扶蔓夹/绑蔓器);处置:拉秧后与秧蔓一起清理,按NY/T3442规定堆肥降解。
2.秸秆加全生物降解地膜原位还田技术
前茬作物采收结束,清除田间病株,将前茬残株残膜粉碎后原位还田,每亩使用土壤调理剂60kg,复合菌2kg,撒施土壤调理剂,喷施30倍复合菌溶液,旋耕深度15cm~20cm。按20kg/亩标准均匀撒施活性炭,覆膜增温,闷棚20天以充分消杀土壤病菌。残株残膜原位还田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果实口感风味,还能实现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解决地膜残留污染,有助于可持续农业发展。
3.加厚高强度地膜高效回收技术
本技术针对加厚高强度地膜,构建了“机械为主、人工为辅、分类施策”的高效回收体系,旨在最大限度降低农田残膜残留,提升回收效率与效益。
(1)机械化高效回收。在土地平整、覆膜面积集中的区域,优先采用自卸式弹齿搂膜机等专用机械进行作业。作业时回收深度控制在5-10厘米,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9-15亩,能够快速完成大面积农田的残膜初步清理。
(2)人工辅助捡拾。在机械回收后,组织人工对农田中机械难以企及的角落、田边地头以及缠绕在作物根茎上的残膜进行彻底补充捡拾。为提高工效和减轻劳动强度,可配合使用机械三轮车等运输工具,并建议选择早晚凉爽时段作业。
(3)分类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回收后的残膜应及时清运至指定回收网点,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可建立“以旧换新”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农户交旧膜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在京津冀主要覆膜作物上均可应用。尤其适宜气候温暖、降水适中、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高的地区,规模化种植区。
四、注意事项
1.做畦时避免土壤出现大量硬土块,导致地膜覆盖时出现划破等损伤。
2.夏季定植时,栽苗膜孔用土埋严,防止膜下热气从膜孔处溢出而烤伤幼苗。
3.落叶、烂果及时清除,统一无害化处置,防止附着在地膜上导致病虫滋生和蔓延。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作者:晋彭辉 赵海康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