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京津冀专家田间会诊,开出小麦冬管良方

发布时间:2025-11-20 15:03: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岳焕芳 周吉红 孙思伟 毛思帅 | 责任编辑:王静

初冬时节,在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前王各庄村的麦田里,一场特殊的“会诊”正在田间地头进行。京津冀三地农技推广部门组织行业专家,深入一线,仔细查看着小麦的叶龄、分蘖、根系,与当地种粮户深入交流,共同为小麦田间管理出谋划策。

联合把脉:直面晚播挑战,筑牢区域协同防线

9月下旬以来,京津冀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土壤湿度过大,导致农机无法进地、玉米收获推迟、小麦无法适时播种。“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今年霜降能把麦播上就算不错了”,顺义区木林镇的李荣强忧心忡忡的说到,他们家的小麦10月底才播完,目前还没有出齐苗。“地里麦苗'一根针',还都是坷垃,冬前小麦该如何管?”河北省高碑店市的祖士永和李师傅一样,心里都没有底。

这也是京津冀北部麦区面临的新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共同应对农业生产风险,京津冀三地农技推广部门紧密协作,建立了常态化交流机制。此次联合组织三地十余位小麦专家查看苗情,正是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服务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京津冀地域相连,气候相近,农时相仿,但在具体生产环节上又各有特点。组织联合考察,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方案。”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正高级农艺师毛思帅表示。

精准施策:聚焦“保促”核心,科技赋能冬前管理

“今年播种普遍偏晚,苗情复杂,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小麦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王志敏教授介绍,经过对京津冀三地5个区县16个地块的田间实地考察,专家组结合当前复杂苗情特点及近期气象预报,为广大农户开出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冬前管理“良方”,“选好种、种好地,争穗数、稳粒数、增粒重,争取丰产还是有信心的”。王志敏老师表示,近期最关键的是要因苗因墒浇灌好越冬水,“越冬水浇灌在日均气温降至5℃左右时开始,到日均气温降到0℃时结束,种植户要根据种植面积大小及天气预报倒排浇水时间,同时,个别底肥施用不足、苗小苗弱地块可春肥冬施,为来年早发稳长打好基础;个别叶片发黄麦田要喷施叶面肥等,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周吉红推广研究员介绍。

专家们叮嘱木林的李师傅要浇好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告诉高碑店的祖士永,坷垃多地块要先浇一遍小水保障出全苗,在冬初冻融交替坷垃边酥后镇压,破碎坷垃、弥补裂缝、沉实土壤,防冻防寒。有了科技加持,专家助力,种植户对于明年夏粮丰收又充满了信心。

协同未来:跟踪服务不断线,凝聚丰收新希望

此次京津冀农技专家联合考察与指导,不仅为当前小麦冬前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撑,更体现了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农技推广人员就是要深入田间地头,突破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亚楠高级农艺师表示,“接下来,我们三地还将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持续跟踪苗情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因苗因墒落实好各项管理措施。”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王连芬推广研究员介绍。

初冬的萧条掩盖不了麦田的绿意盎然,它们蕴藏着来年丰收的希望。随着这一系列科学、精细的冬前管理措施在京津冀广袤麦田的落地生根,无数像李荣强、祖士永一样的种植者,心中更有底,前行更有力。在农业科技的强劲支撑和区域协同的有力保障下,京津冀广阔的麦田孕育着生机与希望,期盼着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作者:岳焕芳 周吉红 孙思伟 毛思帅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