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北京市门头沟区:“村跑”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5-11-19 15:58:16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

北京市门头沟区,犹如一颗镶嵌在北京城区西南的璀璨明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长卷。门头沟区总面积达1447.85平方千米,山地占比高达98.5%,呈现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貌特征,作为首都西部生态涵养区,这里既扛着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更凭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乡村振兴埋下了潜力无限的“种子”。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村潮”奔涌,气象一新。蔚然成风的“村字号”文体活动,不仅展现着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也成为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真实写照。门头沟区顺势而为,深化“村字号”活动品牌,以“村跑”为媒,推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品牌赋能,重构乡村发展新场景

立足京西山水禀赋和深厚文化底蕴,门头沟区聚力打造“诗画乡村——沟(go)有趣”“村字号”品牌,将“村跑”作为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创新形成“区级开跑+每镇一站”的全域联动模式。活动组织中同步嵌入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公益帮扶等内容,推动农文体旅功能要素贯通融合。

这些多元融合的活动内容,既需要让参与者深度体验,更需要通过广泛传播触达更多潜在人群,为此,门头沟区在宣传推广上,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传播体系,让跑者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全面地感受乡村振兴成效。通过延伸“吃住行游购娱”服务链条,推动单一活动向综合消费场景转变,实现从“活动集聚人气”向“产业激发动能”的转变。品牌引领推动资源从分散走向集聚、从碎片走向系统,为山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平台。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增收新引擎

依托“村跑+”融合模式,门头沟区拓展出“村跑+采摘”“村跑+非遗”“村跑+研学”“村跑+夜经济”等多种业态,构建起“农业+文化+体育+旅游”四维联动的产业新格局。

王平镇将“村跑”与“百千工程”深度结合,使活动线路成为展示乡村建设成果的窗口。2025年,古道印象小镇累计服务游客1.2万人次,同比增收近300万元,片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近50%;妙峰山镇突出农耕文化特色,与古道音乐会联动培育“周末经济”;龙泉镇琉璃渠村把非遗融入研学线路;永定镇以乡村市集带动夜间经济消费,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另一方面,搭建联农带农消费场景,各站点同步设置农产品展销和非遗体验专区,形成“活动引流—现场消费—口碑传播”的闭环机制,实现“流量”向“价值”的有效转化。清水镇、雁翅镇等地依托优质生态与农业资源,推动“乡村好物”借助活动走向更大市场,累计带动农产品销售近20万元,推动村集体与农民收入同步增加,展现出“1+1+1>3”的融合效应。

文化铸魂,打造乡村引流新亮点

门头沟区坚持“一镇一品”“一镇一IP”发展思路,把文化基因嵌入“村跑”活动全过程,让每条线路都成为传播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王平镇以元曲文化为主线,串联马致远故居等景点,通过互动展示、文化体验等方式带动民宿消费;妙峰山镇依托京西古道底蕴,打造历史文化主题线路;潭柘寺镇建设“禅意奔跑”体验品牌;斋堂镇深耕“爨文化”,开发古建筑参观、民俗体验项目,进一步释放文化资源价值。

“文化+场景+体验”的模式,让传统文化从“静态陈列”变为“活态传承”,进而实现“可参与体验”,这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文化吸引力和辨识度。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呈现不仅守住了乡村的根脉,也有效带动了旅游消费增长,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全域升级,迈向全国品牌新征程

在现有基础上,门头沟区正以更系统的思路推动“村跑”品牌迭代升级。一是依托镇村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主题线路,推出“古道寻幽”“非遗探秘”等全季节、全场景旅游产品;二是拓展“村跑+”产业链条,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出“村跑好物推荐”等栏目,健全“产供销”一体化体系;三是加强区域联动,积极对接市级、全国“村字号”活动资源,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提高“村跑”品牌影响力。

从试点探索到全区推进,门头沟“村跑”的探索充分展现了农文体旅融合的实践价值——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产业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使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产值”,既有“气质”更有“活力”。这套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者:北京市门头沟区农业农村局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