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非遗工坊如何激活乡村“指尖经济”——走进北京市“百千工程”示范村龙头村
发布时间:2025-11-13 14:19:39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作者:钱迅 | 责任编辑:王静秋色浸染京郊,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龙头村静卧于一片祥和之中,白墙红瓦的房舍错落有致,整洁的街道旁绿树成荫,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大红灯笼,为古朴的村落平添一抹流动的韵味与温暖气息。这个始建于明朝、因沙岗形似“龙身”、泉眼宛若“龙眼”而得名的村落,已走过五百余载春秋。然而,深厚的历史底蕴曾长期沉睡,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是摆在龙头村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鸟瞰龙头村
转机出现在2023年,随着北京市“百千工程”的深入推进,大兴区魏善庄镇和礼贤镇被纳入首批“百千工程”示范片区。这股强劲的政策东风,为龙头村指明了方向:必须紧抓临空经济区发展机遇,深挖自身历史文化富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关键”。他们将“龙头”文化基因融入村庄整体发展规划,决心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风尚的碰撞中焕发勃勃生机。
“我们村有上百年的历史,听老人讲,明清年间村里的灯笼就很有名。”龙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宗永回忆道。村史馆里陈列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这里曾是百工百业的繁荣景象。其中,始于明代的灯笼制作技艺,更是传统工艺瑰宝。复兴这项技艺,成为撬动发展的支点。

村内小广场
非遗的活化传承,不仅留住了乡愁记忆,更直接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制作灯笼,使村民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获得了稳定收入。龙头灯笼十分畅销,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还解决了2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小小的灯笼,照亮了龙头村的振兴之路。

龙头村灯笼工坊
“灯笼工坊的红火给了我们信心。”刘宗永接着介绍道,“这说明以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我们就要以此为契机,发挥‘百千工程’示范作用。”
龙头村以非遗为核心,系统构建非遗工坊、主题民宿、主题餐厅,极大丰富了非遗产业链。他们流转闲置民宅,打造了涵盖豆腐、石磨面粉、花馍、原麦烘焙、灯笼、花笺、女红布艺等非遗工坊,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为满足研学旅游需求,配套建设了5家非遗主题民宿和1家主题餐厅,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花笺工坊
龙头村的探索不止于工坊。他们盘活闲置农房,改造出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瞄准家庭亲子休闲市场,注重文化内涵与服务体验,让游客有“回家”的感觉。同时,发展百亩富硒生态园,推出“租种一分田”“共享农场主”等农业新业态,与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协同发展。
如今,龙头豆腐、花饽饽、贤石坊、花笺文创等品牌声名鹊起,借助临空优势进入航空公司的销售渠道。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业项目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制作灯笼的村民
顾晶晶是回村工作的年轻人之一,她现在是村里的旅游接待员,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村旅游的游学团、银发团。顾晶晶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村里的旅游逐渐发展起来了,我向大家介绍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我也觉得很骄傲。在村里工作不耽误照顾孩子老人,还有一份收入,现在生活特充实,也很满足。”
据统计,通过建设非遗工坊,龙头村已让百余名村民或掌握手工技艺,或安排服务类岗位,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村集体收入也显著增长,2024年营业性收入较上年增加了一百万。龙头村还积极“走出去”,开展进企业、进校园、进文化集市等活动,甚至吸引了发展中国家政要、驻华大使等前来考察,分享乡村振兴经验。

游客到原麦工坊参观
龙头村的成功实践,不仅惠及一村一民,更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效应。它利用自身形成的“名气”,集聚周边王庄村的皮影戏、平地村的葫芦烫画和中草药种植体验等特色资源,着力打造“指尖龙头”传统手工技艺、“视觉王庄”原麦艺术展示、“舌尖平地”传统药膳美食三大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南中轴非遗”联合村。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年吸引游客超3万人,带动相关产业增收300余万元,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振兴片区。
如今的龙头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龙头样板”。它用实践证明了,深挖历史文化底蕴,乘着“百千工程”的东风,以非遗特色产业为引擎,完全能够走出一条独具京韵农味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古老村庄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这幅由非遗工坊绘就的“百千工程”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愈发绚丽。
作者:钱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