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北京顺义:黄储裹包“点草成金” 秸秆变身牛羊“营养餐”

发布时间:2025-11-07 15:59: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京蕊、罗娟 | 责任编辑:王静

金秋十月,顺义区李桥镇王家场村1310亩玉米刚收完,秸秆就被农机合作社“抢”走。粉碎、配料、加菌、裹包,不到10分钟,一个白色圆柱形的“面包”就下线了——这是顺义区今年重点示范的玉米秸秆黄储裹包饲料。顺义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关于秸秆饲料化利用的部署要求,顺义区紧抓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建设契机,积极谋划、多方联动,大力推进以玉米秸秆为主的秸秆饲料化利用,在李遂镇示范推广玉米秸秆黄储裹包技术,探索形成秸秆饲料化利用“顺义模式”。

“以前秸秆愁着没地放,现在拉到厂里过磅就能卖钱。”赵庄村种粮大户算了一笔账:每亩地产玉米秸秆0.7吨,按每吨200元收购价,一季就多收140元;同时省下50元粉碎还田成本,“里外里就是190元,20亩地就是3800元。”目前,农机合作社开展玉米收获与秸秆收储作业,并将秸秆统一运至北京奥格尼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厂区,经过粉碎、配料、添加菌剂、密封裹包等工艺,摇身变为牛羊不可或缺的“五谷杂粮”。据测算,本轮预计可收储和裹包玉米秸秆2万吨,有效带动种植农户、加工主体、养殖企业通过饲料化获利增收。

图1秸秆黄储裹包作业

玉米秸秆黄储裹包技术是对传统秸秆黄储窖藏模式的升级,通过精细化粉碎,科学配比玉米粉与豆粕等营养辅料,并采用打捆裹包密封发酵工艺,有效保留秸秆养分,改善饲料适口性与消化吸收率,最终形成营养均衡的优质黄储饲料,成为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营养餐”,显著提升了秸秆饲料品质和经济价值。


图2 TMR全混日粮饲料搅拌机作业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机制,积极推动秸秆从“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转变,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确保项目实施效果,重点区与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合作,持续推动秸秆高效高值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是发展种养循环、扩大草食动物饲料来源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养殖业节粮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中国农科院环发所高级工程师、生态循环低碳发展创新团队种植废弃物利用岗位专家罗娟说,“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出台了《秸秆饲料化利用提升行动方案(2025-2030年)》,明确指出要推动饲料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秸秆转化初加工饲料,积极发展秸秆高值饲料,优化秸秆饲料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秸秆饲料化利用优势产业带”。

今年以来,顺义区农业农村局以玉米秸秆黄储裹包技术为突破点,在李遂镇率先开展示范推广,核心目标是探索并形成技术成熟、经济可行、易于推广的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模式,全力推进秸秆饲料转化增值和产业化发展。为强化技术支撑,北京市农机鉴定推广站联合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充分依托全国(北京)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北京市生态循环低碳发展创新团队、北京市粮食作物创新团队等优势力量,重点聚焦秸秆饲料化利用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跟踪评价,总结凝练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模式和典型做法,为顺义区高效推进秸秆产业化利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下一步,顺义区将持续完善秸秆收储、饲料化加工和销售产业链,鼓励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秸秆饲料利用技术装备升级;并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加快在全区推广应用成熟技术模式,不断提升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整体水平,推动首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刘京蕊、罗娟

来源: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

北京市生态循环低碳发展创新团队

北京市粮食作物创新团队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