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北京|怀柔大周各庄村:人居环境焕新颜 产业发展添动力
发布时间:2025-11-06 09:01: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简称“百千工程”)是推动首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此战略的春风下,怀柔区北房镇大周各庄村紧抓机遇,以环境整治为基底,以产业发展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以治理有效为保障,全面开启了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形态美”到“风尚美”的精彩蝶变,奋力书写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篇章。

人居环境焕新颜
大周各庄村坐落于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东南方,是该镇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承载着丰富的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大周各庄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旨在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切实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高标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百千工程”首在生态宜居。大周各庄村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开展了全域化、精细化的整治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铺设污水管网,解决农户污水排放难题,从源头上净化了村庄肌体。

百千工程的实施,如同一场甘霖,为村子带来了风貌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契机。近年来,大周各庄村坚持“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的原则,通过打造“我家小菜园”“邻里·间公园”等微景观,不断焕发乡村新绿。绿篱替代了硬质隔离,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点缀其间,驸张路沿线的花团锦簇更是美不胜收,风貌美化工作持续推进。同时,采用“共建共享”模式,整合移动、联通、电信、歌华四家运营商资源,实现“四线合一”,有效治理了空中“飞线”问题,巧妙实现了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如今,村庄街道整洁宽敞,庭院内外井然有序,“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随处可见,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入园”。
乡村环境的变化,要从几年前说起。大周各庄村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村里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4600多平方米的违建拆除工作,2020年又利用拆违后的闲置空间建起多处小公园。村民家门口的空闲地也被利用起来,变身“我家小菜园”,种上了蔬菜、花卉,既留住了农村特色,又保留了乡愁。

如今,昔日的卫生死角变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广场;曾经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家家户户的庭院变得整洁美丽,整个村庄实现了“颜值”与“气质”的双重提升。
产业发展添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大周各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以农耕文化特色项目带动村民致富。
农文旅集合项目“渔阳郡·四时里田园”,如今成为大周各庄村的一大亮点。北房镇政府与北京雁栖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一个集科学研学、农业体验、渔阳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体验基地,市民在这里可以春赏花、夏露营、秋采摘、冬玩雪。

“四时里田园带动了我们村的就业,30多位村民实现了再就业,碰上丰收节等大型活动的话临时用工会有上百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租金的30%留给村集体,70%分给村民。
网红打卡点“邻里·间公园”的背后,是大周各庄村以环境为“底色,产业为“引擎的发展理念。借助北京市“百千工程”的政策东风,该村不仅迎来了怀柔科学城的科技辐射,更在农业领域掀起了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融合的深化。
在“渔阳郡·桃花源农场的水培基地,我们目睹了蔬菜的蓬勃生长。这里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正为水培生菜进行着精准的“投喂”。这种改造提升的立体水培设施,不仅实现了蔬菜的自动化、工业化生产,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现在,几个棚的水培蔬菜都可以由一人轻松管理。”农场主理人介绍。

“渔阳郡·桃花源农场”的水肥一体设备,不仅在大周各庄的一个农场中发挥了科技赋能的作用。整个村庄都积极推进“衣食在周”智慧农业项目,对设施大棚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对西红柿、黄瓜等蔬果从播种到采收的全程精细管理。此外,通过与农业监测预警云平台的连接,生产全过程得到了实时监控,风险预警与决策辅助功能得以实现,从而有效节能增效、提质增收。同时,村庄还引入了“品质优、口感好、收益高”的特色果蔬品种,并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对84栋日光温室和150亩大田土壤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品质。
大周各村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百千工程”是推动首都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它成功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民生优势。展望未来,大周各村将继续在“百千工程”的引领下,朝着首都一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都市现代农业的展示基地、市民向往的乡村休闲目的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