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水上暖巢”:北京水产养殖安全越冬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5-11-07 16:11: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寒冬将至,对于北京的水产养殖业而言,这是一年中最为关键和严峻的考验期。北京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冰封期长,水体环境会发生剧烈变化。无论是露天的池塘,还是现代化的设施大棚,如何安全越冬,直接关系到来年的收成与效益。本文将从管理要点、技术措施和不同模式等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读北京地区水产养殖品种的越冬注意事项。
越冬前的“筑基”工作
安全越冬,功夫在冬前。秋季水温适宜,是养殖对象生长和蓄积能量以备越冬的最后时机,也是为整个越冬期打下坚实基础的黄金阶段。
1.体质强化(“贴秋膘”)
在停食前约一个月,应投喂优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适当增加饲料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E)的含量。这有助于鱼类积累足够的脂肪和肝糖原,增强免疫力和抗寒抗病能力,相当于为它们穿上了一件内在的“棉袄”。
2.池塘修整与消毒(“扫屋清巢”)
清塘曝晒:对需要排干水的池塘,务必彻底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让池底经受充分的日晒冰冻,以杀灭病原体和改善底质。
水体消毒:对于保水的池塘,在结冰前使用含氯石灰、碘制剂等安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减少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
3.水位管理(“加深棉被”)
北京冬季气温低,水体表面结冰。冰层以下的水温相对稳定,通常保持在4℃左右。因此,在封冻前,务必将池塘水位加高,一般建议达到2米以上。深水位意味着更大的水体热容量,底层水温更稳定,不易因气温骤变而波动,为养殖生物提供了更广阔的安稳栖息空间。
越冬期间的“守护”核心
当冰层覆盖水面,池塘仿佛进入了“休眠”状态,但养殖户的管理工作绝不能休眠。
1.水质管理——核心是“溶氧”
溶氧来源与消耗的逆转:冰封后,水体与空气的交换被切断,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溶氧的主要来源。而鱼类呼吸、底泥有机物分解等则在持续消耗氧气。因此,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透明度在30-50厘米为宜),维持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是“水下制氧机”持续工作的关键。
破冰与增氧:遇连续阴雪天气,光照不足,光合作用产氧能力锐减,极易导致缺氧。此时,需及时清除冰面积雪,增加透光率。同时,可以在冰面上凿开一些冰眼,使用增氧机或化学增氧剂(如过氧化钙)进行紧急增氧。但破冰面积不宜过大,以免水体热量散失过快。
有害物质防控:冰下厌氧环境容易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通过前期底质改良和越冬期间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可以有效分解有机废物,抑制有毒物质的积累。
2.减少惊扰——保持“静养”
越冬期的鱼类新陈代谢水平降至最低,活动微弱,能量消耗极少。任何外界的惊扰(如人在冰面上频繁走动、车辆震动等)都会导致鱼群受惊、剧烈游动,从而无谓地消耗宝贵的能量储备,导致体质下降,甚至诱发死亡。因此,越冬池塘周边应保持安静,实行“免打扰”模式。
3.投喂管理——“看天看水看鱼”
对于北京地区,绝大多数池塘越冬期间完全停食。但对于在温室内或采用循环水模式养殖的名特优品种,由于水温维持在生长温度,则需要继续正常投喂,但也应根据摄食状态灵活调整投饵率。
不同养殖模式的越冬策略
北京的养殖模式多样,需因地制宜采取对策。
1.传统土池养殖
这是最常见的模式,以上述的“加深水位、培肥水质、破冰增氧、保持安静”为核心管理措施。主要适用于鲤、鲫、草鱼等大宗耐寒品种。
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这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其越冬管理的核心在于设备的稳定运行。
保温:确保养殖车间门窗密闭,必要时加装保温帘,防止车间内温度过低。
设备维护:循环水系统的水泵、生物滤池、增氧机等是关键生命线。需提前检修,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系统停转、水温骤降或缺氧。备用发电机必须处于良好状态,以应对可能的停电事故。
水温恒定:通过使用锅炉、热泵等加温设备,将养殖水体维持在特定品种的最佳生长温度,从而实现反季节生产。这正是工厂化养殖在冬季的最大优势。
3.“鱼菜共生”系统:此模式越冬需兼顾“鱼”和“菜”。
鱼类部分管理类似工厂化养殖,植物部分冬季光照弱,需选择耐低温、弱光的叶菜类品种(如生菜、油菜),并可能需要补充人工光照,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净水能力。
春季“苏醒”的平稳过渡
当冰消雪融,气温回升,越冬管理并未结束。春季是鱼类体质最弱、最易发病的时期。
1.逐步投喂
开始投喂时,应选择易消化的优质饲料,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随着鱼体机能恢复和水温上升,再逐步增加投饵量。
2.预防水霉病
越冬期间鱼体易受擦伤,春季水温回升后,水霉菌极易滋生。可在开春后全池泼洒一次食盐或温和的消毒剂,以预防水霉病等真菌性疾病的发生。
3.循序渐进换水
冬季积累的底层水体可能老化,可先排出部分底层水,再加入新鲜水,刺激鱼群活动和新陈代谢,但换水量不宜过大过急,避免应激。
北京水产养殖的安全越冬,要求养殖户具备前瞻性的规划、过程性的精细监控和应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反应能力。从秋季的“未寒绸缪”,到冬日的“静默守护”,再到春天的“温柔唤醒”,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筑牢这道“水上暖巢”,才能确保首都的水产养殖事业在凛冽寒冬中积蓄力量,迎接来年春天的勃勃生机。
作者: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