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毛绒工”高效授粉:温室熊蜂使用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5-11-07 16:10: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尹哲 | 责任编辑:王静熊蜂授粉作为一项成熟的现代农业技术,因其授粉效率高、能显著改善果实品质、减少激素使用等优点,在温室番茄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期,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技术人员在下乡开展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户因操作不当,出现了“授粉过度”“蜂群生长异常”等问题。为保障熊蜂授粉效率,提升技术覆盖度,本文系统介绍了熊蜂授粉的正确应用技术,并对常见误区进行解析,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熊蜂授粉的核心优势
1.授粉充分,提升品质:熊蜂访花积极,震动猛烈,能实现充分授粉,显著减少畸形果发生率,促进果实均匀膨大,增加单果重量,提升糖度和风味。
2.提高效率,节省人工:替代人工点花或震荡器授粉,大大节省劳动力成本,尤其在规模化温室中优势明显。
3.生态安全,无污染:避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带来的激素残留问题,符合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方向。
熊蜂授粉关键技术操作要点
1.蜂箱的正确摆放——奠定成功基础
蜂箱摆放是成功的第一步,位置不当会严重影响熊蜂的工作效率。
位置:应将蜂箱放置在温室中部,高于地面50-100厘米的支架或吊架上。此举可防止蚂蚁爬入及地面潮气侵袭蜂箱,并为熊蜂提供良好的起飞视野。
方向:蜂箱的巢门朝南或东南方向,便于清晨阳光照射,刺激熊蜂及早出巢工作。
环境:摆放点应通风、干燥、遮阴,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淋灌。蜂箱上方最好有遮阳物,防止高温“蒸伤”蜂群。
操作:蜂箱放置温室后前3天尽量不要挪动,有助于熊蜂认巢,减少迷巢损失。

2.蜂群的正确激活与饲喂——确保蜂群活力
许多农户忽略此步骤,导致熊蜂入棚后活力不足。
开箱即激活:将蜂箱平稳放入温室后,必须立即打开糖水盒的盖子或活塞,为熊蜂提供即时的能量补充。长途运输后的蜂群处于饥饿和应激状态,及时补充糖水至关重要。
观察出勤率:打开巢门后,静置1-2小时,让蜂群适应新环境。随后可观察到熊蜂有规律地进出,即为正常。如长时间无蜂飞出,需检查糖水是否打开、蜂群状态是否健康。
3.温室环境的协同管理——创造最佳工作条件
熊蜂对环境非常敏感,需营造适宜其活动的温室小气候。
温度:熊蜂最佳活动温度为15- 28℃。白天温度长期高于32℃会使其活动减弱,甚至停止出巢;夜间温度不宜低于8℃。
湿度:避免持续高湿环境,相对湿度以50%-70%为宜。
病虫害防治:必须协调好授粉与植保的关系。如需喷药,应尽量选择对蜂类低毒的药剂,并在施药前傍晚时分将蜂箱移出温室,或关闭巢门。施药后充分通风至少48小时,待药液完全干透、气味散尽后再将蜂箱放回或打开巢门。
常见问题解析与应对策略
问题一:蜂箱直接摆放在地上
后果:蜂群定向困难,工作效率低;地面潮气导致蜂群生病、死亡;蚁群爬入,污染蜂巢。
纠正:严格按照上述“正确摆放”要求,将蜂箱置于高处、干燥、遮阴处。
问题二:熊蜂进入温室时未及时打开糖水盒
后果:蜂群能量不足,出勤率低,寿命缩短,甚至整群衰竭死亡。
纠正:养成习惯——蜂箱落地,糖水即开。这是保证蜂群活力的生命线。

问题三:熊蜂“过度工作”
后果:蜂群数量与温室面积、作物花期不匹配导致“过度授粉”。



纠正:1.合理配置蜂群:一般标准为,一箱熊蜂(约60-80只工蜂)可为1-1.5亩的温室番茄授粉。2.保障粉源充足:确保番茄植株健康,花期一致,提供持续稳定的花粉来源。3.适时引入与撤出:应在番茄初花期(约有10%-15%的花朵开放)引入熊蜂。
问题四:熊蜂不出勤或出勤率低
后果:番茄授粉异常,影响坐果。
纠正:1.排查蜂箱内糖水是否充足,不足时及时补充。2.检查蜂箱内蜂群是否有死亡或病蜂,死亡或病蜂数量较多时应及时更换一箱。3.连续阴雨、温度过低或过高等天气原因影响工蜂出巢,可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或降低温室内温度至熊蜂工作适宜温度。
问题五:熊蜂在蜂巢内及附近大量死亡,或不见踪影
后果:番茄授粉异常,影响坐果。
纠正:1.检查温室内上下风口的防虫网是否完好无损,如有破损应及时修补。2.检查温室内是否喷洒农药,喷洒农药后应及时通风。
熊蜂是温室番茄生产的“得力助手”,但它的工作需要我们的科学管理来配合。成功应用熊蜂授粉技术的秘诀在于:摆对位置、喂好糖水、控好环境、合理匹配、安全用药。只有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让这些小精灵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服务,最终实现番茄产业的增产增收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尹哲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