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集群 推进建圈强链 北京市政协建言乡村富民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6 10:39: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日前,北京市政协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召开专题协商会。本次会议关注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组织委员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协商交流,共同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群众增收建言献策。
北京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李成贵代表课题组介绍调研情况时表示,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与关键,承载着壮大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双重使命。其根本任务在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动实现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产业集群形成新格局、联农带农取得新突破。调研中委员们形成共识并建议,坚持富民导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建设,着力打造未来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完善联农带农和收益分配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具有资源要素集聚、地域特色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亮点和联村带农富民的新载体。
委员们建议,以乡村资源为依托,以地区优势为支撑,以链式融合为抓手,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种源农业、康养农业,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实施设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以蔬菜产业强镇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片区,加快高标准设施菜田改造建设,发展连栋温室、植物工厂等先进生产设施,打造“京内保供圈—环京合作圈—外埠联动圈”高端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增强“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农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技术装备研发、集成应用、示范推广,围绕智慧大田、智慧设施、智慧畜禽、智慧渔业等领域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种源农业。持续开展生物育种创新培育专项行动,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发展替代蛋白食品等生物制造业,建立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平台与成果开放共享的高效运行机制,持续巩固产学研用协同优势,推动种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发展康养农业。遵循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业新理念,建设一批康养农业主题农场、特色庄园,培育绿色有机产品、药食同源产品、营养保健食品,开发农食品鉴、养生药膳、生态疗养等融合业态,满足城乡居民全龄段、多样化、有品质康养需求。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胡新智建议,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供应端、销售端“五端”同步发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价值链“五链”深度耦合,大力支持联农带农效果好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服务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推动形成集约高效、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
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乡村服务业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不仅是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委员们建议,优化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区域物流中心、直销配送中心,扩大农特产品“鲜半径”覆盖范围,提升农特产品产地集散分销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培育,推广批发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模式,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提质发展乡村数字经济。依托乡村资源,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事农技服务供给模式,高质量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提高农技推广、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等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聚焦“一老一小”两大群体,积极发展老年护理、托育照护、文化教育等服务业,提高“一老一小”民生保障水平。围绕居民宠物消费升级需要,建设宠物经济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知名宠物企业入驻,促进宠物用品、食品、医疗等产业集成,推动宠物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发展中心主任范宏建议,大力发展乡村新型消费,摸清市场消费的需求动向,做到“知己知彼”,促进资源与市场更精准对接,构建从“田园烟火”到“诗和远方”的多元消费场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视服务消费,推动农业农村与科技创新、地域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康养、非遗体验、演艺赛事的深度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式的高品质服务,带动民宿、餐饮、咖啡、烘焙等业态良性发展。适度发展情绪消费,挖掘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情绪价值,丰富消费体验与感受,更好满足消费群体对情绪情感价值的需求。
完善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
联农带农机制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牵引。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聚焦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支持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加强科技赋能、创新赋能、服务赋能,通过订单粘合、资金粘合、政策粘合等方式,推动市场主体与农民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委员们建议,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圈强链”,引导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因地制宜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完善产业发展多边协作网络,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总部、龙头、“春苗”、小微企业的梯次发展格局。做强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衔接配套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将联农带农情况与龙头企业认定、享受优惠政策等相挂钩,形成联农多受益多、联农紧受益多、联农稳受益多的导向,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产业兴、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北京市政协委员,首农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刚建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集生产、加工、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老字号”品牌焕新为纽带,发挥乡村原材料、劳动力和空间资源优势,支持“老字号”企业在乡村建立原材料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车间,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吸纳乡村劳动力就业;充分挖掘“老字号”品牌自身文化内涵,将其与乡村民俗、非遗技艺结合,通过新型场景化体验、跨界融合激活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符号和经济载体,成为扩大市场消费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