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柴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稻田“旱涝保收”
发布时间:2025-10-15 14:16: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苏文彦 | 责任编辑:王静中国网讯(记者 苏文彦)初秋时节,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的大片稻田里,汩汩清泉通过水渠欢唱着流入一块块稻田,饱满的稻谷恣意生长,旋耕机在一望无际的金绿里作业,时而惊起一只白鹭,飞向远方寂静的青山。
尽管今年夏天的雨水不算丰沛,但种粮大户们却对丰收充满信心。原来,当地通过创新模式、健全机制、科技赋能等方式,多管齐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靠天吃饭”的稻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产品大省。2011年以来,柴桑区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16.2万亩、改造提升1.87万亩,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九成以上。
农田建设成效如何,种田的人说了算。在柴桑区港口街镇茶岭村李氏鑫芳家庭农场理事长李火水看来,这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田里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路。科学规划的水渠使高处的田块也可以有水源灌溉,经过平整的土地大大改善了以往出苗率差、烂种烂苗的情况,通向每块田地的机耕道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拓展农业增产增效增值空间。
李火水算了一笔账:以前的田地交通不便,农机无法通过,改造后的田地则可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以前一台收割机每天只能收割30亩,现在同样的收割机每天可以收获60-80亩,极大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效率。据测算,平均每亩地可以节约人工成本80元,农机每天节省油费500元左右,真金白银的收益让他切实感受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
政策初衷好,更要落实得好。如何充分提升群众参与度,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受益者?柴桑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提出了乡镇一级法人新模式和村级自建新途径,秉持“乡村主建、农民主体”原则,从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充分尊重村民意见和意愿,充分发挥乡镇、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并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和村民劳动收入。
作为该模式的试点,2024年,柴桑区港口街镇刘仓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该项目平整土地3027亩、改良土壤2735.9亩,配套建设9个泵站、大小水渠11690米,新建、改建机耕道13110米,新建生产路11790米。整合后的3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统一发包给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村民既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也可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增收,实现“一块田、多份收益”。
从选址规划阶段开始,当地就以“三进三出”工作法,就排灌渠道、机耕道路、水源规划等内容与村民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最终敲定施工方案;在建设施工阶段,积极组织本村村民及农机具参与项目建设,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在施工监督阶段,成立群众监督理事会,全程参与施工监督和矛盾调处;在工程验收阶段,由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户以及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联合进行验收,让群众实现全流程参与,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经过改造,昔日高低不平、旱涝不均的碎片化田块成了集中连片、土地平旷的良田,原本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块变得沟渠纵横、道路畅通。耕地质量的提升带来了经营收入的增加,据统计,改造后每亩土地的年均流转费用增加约150元,水稻亩产提高约100公斤,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除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柴桑区还积极开展了耕地质量提升行动,选取10000亩耕地,因地制宜对酸化、贫瘠、板结土壤进行改良,包括在油菜田、小麦田、棉-油(麦)轮作田采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撒施生石灰”模式,在冬闲田采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撒施生石灰”模式等。经过采样测量,治理区农田的土壤酸碱度得到了有效调节,有机质含量和平均耕层厚度均有增加,土壤肥力明显提高,不仅增加了作物产量,更提升了口感。
旱能浇、涝能排、种得好、产得优,江西柴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守护粮食安全,在千里沃野上绘制出乡村振兴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