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智慧农田——在江西,种田可以有多“酷炫”
发布时间:2025-10-15 14:11: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苏文彦 | 责任编辑:王静中国网讯(记者 苏文彦)天空中,飞播无人机满载数十公斤种子往来穿梭;农田里、茶山上、果园中,数字化建设让农民足不出户,动动指尖就能监控土壤墒情、操作灌溉施肥;智慧农业大棚里,无土栽培、水肥药一体化、土壤养分监测等数字化智慧农业设备让农事操作更加精准……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满满的“科技范儿”让种田变得“酷炫”起来。
午后时分,两台平地机正在柴桑区涌泉乡跃进村的一处油菜田里平整土地,一台大型飞播无人机搭载着数十公斤油菜籽在田野上空往来飞翔,短短半小时就可以完成20亩地的播种工作,这块地如果靠人工来播种,则需要花上整整一天时间。
无人机飞播油菜籽
近年来,跃进村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田块改造为大田块,着力破解农田“引水难”、农机“通行难”、耕作“管理难”的问题,提升土地抗灾能力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在土地平整、路网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从机耕、机播、机施肥到机防、机收、机烘干,以现代化、智能化农机具助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理念。
新塘乡向阳村智能气象站
而在柴桑区新塘乡,当地应用现代光、电、数控、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科技,打造现代化、智能化良田,构建全方位实时监测的农田体系。
走进新塘乡向阳村刚刚建设好的智慧农田里,智能气象监测站的大屏幕正显示着实时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等数据,土壤墒情监测仪、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孢子捕捉仪、性诱虫情测报灯等一应俱全。据介绍,这都是九江市柴桑区智慧农业平台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
向阳村党总支书记凌学兵介绍,通过智慧农田建设,农民可以实时监控水稻的水肥需求,田地什么时候需要补水、什么时候需要追肥都一目了然。无人机追肥大大提升了播撒效率,可远程操控的放水闸门则可以让村民在家中点点手机,就可以控制各地块的闸门开闭。
可远程操控的智能水闸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则轮到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孢子捕捉仪、性诱虫情测报灯等“大显身手”。智能虫情测报灯可以在无人监管情况下自动诱集害虫、拍照识别、图像采集、分类统计,实现虫害预警和防治指导的自动化、智能化;智能孢子捕捉仪可检测随空气流动的病害病原菌孢子及花粉尘粒,通过定时采集、自动培养、自动拍照等功能,全天候实时采集分析,预防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向阳村智慧农田建设成果
据统计,有了智慧农田的“加持”,种植户不仅节约了肥料、农药的使用量,节省了人工成本,还实现了每亩地100-200斤的增产成果,实现了农作物高效科学管理。
鑫丰茶园里的土壤墒情监测仪
在前进村鑫丰茶场的茶园里,除了气象监测、虫情监测系统,还建设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将灌溉和施肥相结合,根据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和茶叶生长需要,精准、精量、按需供水、施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节约水资源、减少肥料浪费、减少人工操作工作量。经过智慧农田建设,茶园从以前的只能采一季春茶变为春夏秋三季均可采茶,用科技手段将采茶周期从2个月延长到7个月,月产茶叶达6万斤。
茶园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工作中
而在涌泉乡黄洞村的智慧农业大棚里,“鱼菜共生”、循环利用的种养结合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大棚一边,数十个养殖池整齐排列,一尾尾鲈鱼在水中快乐游弋,另一边,残留饵料、鱼粪经过集中收集还可用于蔬菜种植,形成了“绿色闭环”。
黄洞村智慧农业大棚
据了解,作为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的一部分,黄洞村投入农综改资金210万元,依托“数治柴桑”智慧农业平台,建设5亩智慧农业玻璃大棚,配备无土栽培、水肥药一体化、土壤养分监测等数字化智慧农业设备,打造集现代农业种植、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促进村级集体增收,带动群众致富。
黄洞村智慧农业大棚
从“传统田”到“智慧田”,柴桑区以科技赋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重构传统农业,以田间地头的“科技革命”绘就一幅充满科技感的丰收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