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无形良田”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5-10-14 09:08:06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活动主题为“粮食节约人人有责”。
梳理我国近五年的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从“发展粮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到“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强法治保供给护粮安”,再到今年的“粮食节约人人有责”,从供给端到消费端,导向变化清晰可见。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 1.3万亿斤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为什么还要强调节约?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1000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800斤安全线。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营养健康,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估算,我国全年粮食消费总量在1.66万亿斤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仍不能满足消费总需求,存在将近2000亿斤缺口。与此同时,全球气候不断变化,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产难度也在增加。再加上复杂的国际形势等因素,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较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
提起节约粮食,“光盘行动”最为人熟知。这一行动,在十余年间深刻改变了社会消费风气,有效提升了全民节约意识。合理点餐、剩菜打包等行为从“丢面子”变为社会新风尚,“小份菜”“防浪费”已成餐饮外卖常态选择。同时也要看到,餐饮消费环节特别是商务宴请、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仍然存在大吃大喝、过量点餐等浪费现象,“光盘行动”需进行到底。
节约粮食不仅仅在餐桌。当前,粮食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每个环节都要防止“跑冒滴漏”。据有关机构估算,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超过22.7%,约9200亿斤,若能挽回一半损失,就够1.9亿人吃一年。《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通过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与反浪费工作,逐步构建起贯穿粮食全链条、覆盖治理多维度的制度体系。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节约原则。同年《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发布,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提出减损要求。202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施行,设立“粮食节约”专章。同年12月《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发布,进一步明确全链条减损路径。
制度保障下,减损成效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在机收环节,我国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比2021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
节粮减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每个人都是实践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正如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粮食节约人人有责”所倡导的,人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共同守好节约粮食的每一道关口,就能让每一亩“无形良田”颗粒归仓,不断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防线。(作者:中国经济网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