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辽宁彰武:“零碳地瓜”书写沙地生金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11 16:01: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

金黄软糯的蜜汁烤薯、外焦里嫩的地瓜丁、点缀蓝莓果酱的薯塔……10月10日,在辽宁彰武县举办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彰武地瓜”品鉴会上,一道道以地瓜为原料的创意菜品令人眼前一亮。

谁能想到,这些香甜可口的“沙地金疙瘩”,竟出自一片曾黄沙漫天、寸草难生的风沙之地?

小地瓜撬动大生态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历史上是辽宁沙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20世纪50年代,“一碗米、半碗沙”的民谣,道尽了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辛。

面对恶劣环境,当地农民在实践中发现:地瓜根系发达、藤蔓覆地,能有效固沙防风;其耐瘠薄、适应性强,正适合在沙壤土中生长。由此,“以农治沙”的新模式逐渐成型。

近年来,彰武县将地瓜种植纳入生态治理整体布局,推广“地瓜固沙法”,在沙化土地上规模化发展地瓜产业。于2021年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彰武地瓜目前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年产量超25万吨,品牌价值达16.01亿元。此外,全县已有100多个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参与其中,形成集约化、协作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这里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纯净,种出的地瓜皮红肉甜、糖度高、口感绵密,是真正的‘沙地金疙瘩’。”彰武县副县长宁宇光说。

地瓜不仅稳住了沙土,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兴隆堡镇喇嘛花村劳务经纪人何爽介绍,“如今正值农闲,带领大家从事地瓜采收、分拣等工作,一天工资120元,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联盟今年种植面积约10万亩,仅人工支出就达1亿元。”彰武县甘薯产业联盟秘书长、辽宁永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德永说,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地瓜产业链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色引擎”。

打造零碳农业新标杆

如果说“地瓜治沙”实现了生态与生产的初步融合,那么“零碳地瓜”的探索,则将这一融合推向更高层次。

在西六镇零碳地瓜示范基地,电动农机穿梭田间,全程零排放;微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每亩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可回收滴灌系统精准供水,绿色生产贯穿全链条。通过化肥减量30%、新能源机械替代、绿电作业等措施,种植全过程碳排放大幅降低。

“2025年,全县地瓜种植实现土壤固碳1961.85吨,相当于中和大量二氧化碳。”北京山水云图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黄磊介绍,每一份“零碳地瓜”都拥有专属“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碳足迹、农事记录、产地信息等,实现全流程透明可追溯。该体系已通过专业认证,满足国内外零碳产品标签要求,为出口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零碳地瓜不仅是健康食品,更是生态价值的载体。”中关村生态乡村创新服务联盟理事长于家伊表示,通过开展零碳农场认证与品牌服务,推动绿色消费,提升产品溢价。目前,彰武零碳地瓜已进入北京新发地、盒马、山姆、亿晨等渠道,市场供不应求。

于家伊对彰武地瓜产业发展充满期待:“一是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二是全产业链产值在3-5年内达到100亿元。通过‘双百亿’目标,让更多的消费者吃上健康、美味、可持续的彰武地瓜,也让农民在优质优价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彰武县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闫凤辉表示,下一步彰武县农业农村局将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四大方向,推动地瓜产业从传统农产品向高附加值特色品牌跃升,将彰武地瓜从一个传统品种变成特色优势品种,甚至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新品牌。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沙地产金”,彰武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条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正在这片土地上清晰铺展。

未来,随着“双百亿”目标的推进,彰武零碳地瓜有望成为全国绿色农业的标杆,为生态脆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