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添“薯”光
发布时间:2025-09-26 14:52: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常晓姣晨曦微露时,新疆托里县托里镇城郊村蔬菜种植基地格外热闹,薯农们来回穿梭,忙不迭地为商贩备货,以走俏的小土豆迎接新的“薯”光。
然而,以前的城郊村却不是这番景象。“那时村里地块零散,品种不适配,经济效益相对低。”城郊村党支部书记张建亮,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为破解发展困境,张建亮深入驻地市场调研,发现全县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79%以上,可以迎合哈萨克族传统美食胡尔达克用土豆量大的特点,利用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区位优势,发展马铃薯特色种植产业很有前景。
马铃薯要发展好,土地是基础。面对村里人均耕地不足3亩的小散“巴掌地”,张建亮打起了土地整合、连片发展的“新算盘”。由村党组织牵头,将村里724亩零散耕地,按条田整合为7条6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地块,解决了零散地“种不好、难管理”的问题。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将280亩低产村集体土地改造成高效良田,集体土地收入从原来的1.4万元骤升至15万元。
好种出好苗,苗好一半收。2023年,张建亮又带着村里种植大户前往玛纳斯县、内蒙古武川县马铃薯种业基地考察调研后,从2800多公里的武川县引进优良品种30吨,马铃薯品种实现“升级换代”。“新品种马铃薯的个头大、品相好,备受市场青睐,产量还特别高,每亩增产1.3吨,去年多赚了8万元。”谈起村里统一引的新薯种,村民张德龙十分满意。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村里每年选派2名以上党员致富带头人赴山东潍坊、寿光、内蒙古武川县等地参观学习,引进和推广先进管理技术。“现在种地省水、省工、省肥……”种植大户王志勇说,村里这几年大力应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基本实现马铃薯种植的自动化、集约化、高效化管理。
随着村里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郊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联动模式,让村民通过种植、务工、销售等多元渠道增收。如今,村里一半地种马铃薯,产值达230万元,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马铃薯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金豆子”,为乡村振兴增添新“薯”光。
(新疆托里县委组织部信息调研室 李景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