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农担新质助农路|金融“活水”向“新”奔流串起农产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25 15:03: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常晓姣

如何破解农业“融资高山”,让金融“活水”真正润泽田间?作为服务首都“三农”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主力军,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农担”)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今年4月,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信贷直通车北京版暨三平台互联直通”正式启动。作为平台运营方,北京农担同步推出“农担新质助农”专项行动,聚焦“新主体、新工程、新动能”,高效撬动财政资金杠杆,精准滴灌破解融资“难烦慢”,彰显服务国家战略的“农担担当”。

盛夏通州,运河奔涌,生机盎然。从樱桃园里的智慧监测,到食用菌车间的机械臂挥舞;从民宿小院的诗意栖居,到直播镜头前的农产品热销……作为首都城市副中心,这片沃土正奋力挺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北京农担紧贴区域农业发展脉搏,以担保撬动数倍社会资本投入,助力通州树立首都农业现代化标杆。

 新动能:

金融“活水”滴灌“智”造芯

菌棒产业提速升级

 当下,正值食用菌菌棒制作的关键时期。在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陆陆源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内,一场“智造”革命正在上演——由农场联合设备厂商共同研发的国内首套平菇“全自动装袋套环扣盖一体化集成设备”高效运转,伴随着混合木屑的清香,拌料、装袋、扎口工序一气呵成,标准化菌棒快速成型。这套设备配套拌料机、智能灭菌柜,标志着菌棒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image.png

“菌棒制作是食用菌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环节。这套设备解决了人工误差大、效率低的痛点,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15%以上。”合作社负责人颜凡双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价值。这位扎根农业、拥抱科技的新农人深知技术革新对产业升级的意义。

 然而,技术创新之路并非坦途。预付菌种款、设备尾款像两座大山,叠加菌棒培育期持续垫付原料费用,形成的资金缺口一度制约着发展。更棘手的是,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先进设备和创新技术上,这些“软实力”难以作为传统抵押物评估,常规融资渠道走不通。

image.png

 北京农担主动作为。“陆陆源是北京农担长期支持的项目,其始终耕耘在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沿,行业标杆意义突出。”北京农担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对项目技术创新性、产业带动力、升级潜力以及新农人经营能力的综合研判,5年间,北京农担持续为其提供担保支持,担保资金从最初的50万元逐步递增至如今的300万元,有效化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如今,担保资金的效用持续释放:智能设备顺利投产;园区55座日光温室配套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植物补光、自动卷膜、棉被限位系统及“六合一传感器”,实现了全域智能化管控;更催生出“设备共享”助农模式——保障自营基地菌棒的高产优质的同时,为周边农户和种植主体提供专业菌棒加工服务,带动区域食用菌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小蘑菇”长成“大产业”。这不仅是技术的成功,也是新农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

image.png

与此同时,全程绿控技术在这里扎根:人工控草、植物绿肥、物理+生物植保等技术在园区内广泛应用,从韭菜、鲜食玉米、平菇,逐步拓展至番茄、黄瓜,成功获评“北京市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循环利用更添妙笔——“平菇和香菇菌棒可制成生物肥,培肥地力,提升单位面积产值。”农场生产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施用腐熟菌渣,结合土壤培肥改良、微生物肥料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板结黏重的土壤重焕生机,种出的番茄、黄瓜、甜瓜等农产品供不应求,风味独特的韭菜更是广受青睐。

image.png

 在金融“活水”持续滋养下,如今的陆陆源,在颜凡双这位新农人的带领下,已蝶变为集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三产融合体,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价值多维绽放。

image.png

新工程:

樱桃园的“农文旅”蝶变

擘画乡村共富新路径

在北京市“百千工程”示范村——通州区沙古堆村,新农人曹艳红的创业故事,正是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示范村建设的生动注脚。这个享有“京郊樱桃第一村”美誉的村庄,肩负着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示范使命。

image.png

2018年,新农人曹艳红放弃都市高薪,返乡成立家庭农场。2019年,她联合当地65户村民成立合作社,经营有机樱桃园,合作社次年获评“北京市示范级优秀合作社”。作为“百千工程”示范村的一员,曹艳红的愿景不止于传统种植,她敏锐察觉毗邻环球影城的区位优势,立志打造“农文旅”融合模式,将田园风光转化为发展“钱景”,探索一条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image.png

 蓝图铺展,资金难题接踵而至。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改造为原生态民宿,升级园区内种植设备及花卉观赏、亲子乐园等设施,构建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虽业态新颖、潜力巨大,却属典型的“轻资产”运营。民宿改造、乡村书店和“可食花园”等新业态的开发,高度依赖创意设计、品牌运营等“软实力”,缺乏传统金融机构看重的厂房、设备等硬抵押物,融资之路一度受阻。

早在2020年,北京农担便为其提供3年期50万元的担保支持,精准对接农场采购农资、民宿建设材料等基础需求,为项目起步注入第一股金融“活水”。

今年,随着农场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北京农担依托信贷直通车三平台之一新质生产力项目储备库,将其纳入审批范畴。经综合研判,其“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业态代表了乡村产业升级的新方向,特别是民宿项目直接带动7名当地妇女转型为民宿管家、巧手厨娘,并有效联动周边出租车、水果店、肉铺等业态,形成“一人创业,激活一片”的联农带农共富样板,社会效益显著,高度契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基于此,北京农担将本次担保资金提升至200万元左右。这笔专项资金将用于园区樱桃文化主题及场景打造,涵盖农业科普、家庭亲子、生态建设、趣味场景创设及电商营销推广等多元领域,可以为农场实现从“基础运营”向“价值提升”跨越提供关键推力。

据悉,曹女阳光农场作为“百千工程”示范村的亮点项目,将于近期完成从设备设施到业态的全方位升级改造。“今年,我在小农场里精心打造了一片‘可食花园’。”农场主曹艳红介绍,园内不仅种植了特色蔬菜,还创新引入了月见草、迷迭香、红脉酸模等多个兼具食用、药用与观赏价值的中草药品种。花开时节,园内绚烂缤纷,成为示范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片花园巧妙融合多重功能:家长可引导孩子们结合标识地插,仔细观察每一株中草药的形态,在探索中学习每一株中草药的功效、生长习性和文化溯源。“可食花园是集食用、观赏、教育、休闲、生态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曹艳红强调。

image.png

民宿内,“田里花间”乡村书店去年落成。曹艳红期待它成为“点亮示范村的文化灯塔。”据介绍,书店将以“书店+”为核心,规划融合艺术展览、创作培育、人文讲座、乡村教育以及文化旅游元素,不定期举办村民读书会、知识讲座、微电影和纪录片放映以及乡村文化探索等多元化活动,旨在构建活力十足的复合型乡村文化空间。

image.png

科技赋能更添动力。去年11月,阳光农场与北京农学院共建的“西集镇沙古堆村樱桃科技小院”正式挂牌。曹艳红表示,将借助科技小院建设,在多元化经营、产业链延伸、艺术化赋能等方面发力,引入新农村休闲农业策划、新美学环境设计提升、新农业科技技术,提升区域樱桃种植产业技术水平,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夯实示范村的产业基础。

从单一樱桃园到多元魅力综合体,从50万元担保资金到200万元新质生产力项目专项支持,曹女阳光农场的蝶变,不仅盘活了示范村闲置资源、提升了产业附加值,更成为北京农担以政策性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image.png

 强保障:

政策性金融优势

护航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纳入“三农”工作重点。作为服务首都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力量,北京农担立足职能定位,以勇担当、善作为的专业姿态,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强劲动能。机制协同上,紧密对接中央和地方战略规划,发挥“政银企担投”协同优势,依托“信贷直通车北京版暨三平台互联直通机制”运营效能,精准识别陆陆源、曹女阳光农场等潜力项目,快速联动合作银行,确保政策红利高效传导;风控上,面对“新工程”“新业态”风险,深度评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软实力”,创新破解抵押难题,构建“保前精准研判——保中动态监测——保后跟踪服务”的全周期风控体系,保障风险可控;服务上,“市区镇村”四级网络如毛细血管,专项小组迅速响应多个新质生产力项目需求,以“农担速度”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面对京郊农文旅融合方兴未艾之势,以及在规划统筹、深度整合、数字赋能等方面的广阔空间,北京农担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信贷直通车北京版暨三平台互联直通”平台运营方,目前已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依靠“市区镇村”四级担保服务网络,在京郊涉农区开展多次“信贷直通车送惠下乡”活动,将政策红利传导至每一位农业经营主体。未来,北京农担将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新业态培育、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等领域的政策性担保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提升精准度,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更多新质生产力“种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首善之区贡献坚实的“担保力量”。

image.png

目前,北京农担通州分公司已为多个新质生产力项目提供了有力担保支持。通州的实践是起点,政策性金融“活水”潺潺,首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画卷,正在通州大地泼墨挥毫,渐次晕染。北京农担的“活水”将持续奔涌,精准灌溉京郊沃野。下一站,我们将走进昌平区,见证农担力量如何在更广阔的京郊大地续写新篇。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