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汛期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指南
发布时间:2025-08-06 13:42: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北京目前已进入汛期,近期的强降雨对养殖池塘的水质影响显著且复杂,若不及时、科学调控,极易引发鱼类应激、病害甚至大规模死亡。以下是降雨后养殖池塘水质调控的关键措施:
一、紧急处理措施 (暴雨后24-48小时内)
1.增氧
重要性:这是暴雨后最紧急、最重要的工作!暴雨导致水温分层、藻类死亡、有机耗氧增加、底层厌氧加剧,溶氧会急剧下降。增氧措施如下:
开足增氧机:所有增氧设备24小时不间断开启,尤其是夜间和凌晨。打破水体温跃层,促进上下水体交换,将表层富氧水带到下层。
投放增氧剂:在增氧机不足或停电时,立即向池塘泼洒过碳酸钠或过氧化钙等化学增氧剂(尤其是池塘中央和深水区、投饵区)。根据产品说明和缺氧程度足量使用。
2.检测并调整pH值:
雨水通常偏酸,加上藻类死亡、有机酸积累,pH往往会急剧下降(酸化)检测:立即检测pH值,如果pH低于7.0需要提升。
调节方法:生石灰是最常用、效果最持久的调节剂。用量根据pH下降程度、总碱度和池塘条件而定(一般每亩每米水深用5-15公斤)。注意:必须化浆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避免局部强碱灼伤鱼虾。少量多次使用更安全,避免pH剧烈波动。小苏打作用较温和,能同时提高碱度和硬度,适合pH下降不严重或需要缓冲时使用。避免用强碱(如烧碱)快速提升pH,剧烈变化危害更大。
3.缓解应激与解毒:
问题:暴雨导致水温、盐度、pH、溶氧等剧烈变化,鱼虾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底泥上翻可能释放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氮等毒素;雨水可能携带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
措施:
抗应激:全池泼洒维生素C(或复合多维)、葡萄糖、免疫多糖等,增强鱼虾体质和抗应激能力。连续使用2-3天。
解毒:
有机酸类:如柠檬酸、醋酸、腐植酸钠等,能络合重金属、中和部分碱性毒物、降低氨氮毒性、稳定pH,是广谱解毒剂。
硫代硫酸钠:解除余氯、氰化物、部分重金属(如铜、汞)毒性,对硫化氢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强氧化型底改剂,能氧化分解底泥中的有机质、硫化氢、亚硝酸盐,改善底部环境,间接解毒。
针对性解毒:如有明确污染物(如农药),需选择特定解毒剂。
二、中期恢复措施 (暴雨后3-7天)
1.恢复藻相:
重要性:健康的藻相是水体稳定的基础,提供溶氧、吸收氨氮亚盐、提供天然饵料。
措施:
补充藻种:从邻近水质良好的池塘引入部分藻水(需过滤防止敌害生物),或泼洒优良藻种(如小球藻、硅藻)。
合理施肥:选择可溶性无机肥(如尿素、磷肥)或氨基酸肥水膏。避免使用有机肥(如鸡粪),以免加重耗氧。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补充矿物质:雨水稀释导致钙、镁、钾等离子浓度下降,影响藻类生长和鱼虾渗透压调节。可泼洒氯化钙、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补充。
注意:避免施肥过量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华)或蓝藻爆发。
2.改良底质:
问题:暴雨搅动底泥,大量有机碎屑、有害物质(硫化氢、亚盐、氨氮)释放到水体中。
措施:
氧化型底改:继续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氧化分解底部有机物,消除还原性物质。
增氧型底改:使用过碳酸钠/过氧化钙颗粒沉底缓慢释放氧气。
生物底改:待水质稍稳定后(溶氧充足),泼洒含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菌的底改产品,加速底部有机物的分解矿化。
注意:使用生物制剂必须保证溶氧充足!
3.调节菌相平衡:
目的:补充因雨水稀释和消毒而减少的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加速物质循环。
措施:在增氧充分的前提下,全池泼洒优质的EM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复合益生菌制剂。有助于分解有机质、降低氨氮亚盐、抑制病原菌。
4.持续监测水质:
关键指标: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水温。每天至少检测1-2次(尤其是溶氧和pH)。
观察:观察水色变化、鱼虾活动情况(有无浮头、游边、摄食异常)。
三、后续管理 (暴雨后1周以上)
1.科学投喂:
暴雨后鱼虾体质虚弱,消化能力下降。
恢复投喂:待水质基本稳定、鱼虾活动正常后开始投喂。
减量:初期投喂量减至正常量的30%-50%,甚至暂停1-2天。
优质饲料:使用优质、易消化的饲料。
添加: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保肝护胆药物、益生菌等,帮助恢复体质,提高免疫力。
缓慢加量:根据摄食情况和水质变化,缓慢增加投喂量至正常水平。
2.预防疾病:
环境胁迫:暴雨造成的环境剧变是疾病爆发的重要诱因。
消毒:在鱼虾状态稳定、水质指标(尤其是溶氧、pH)基本正常后,可考虑使用温和的消毒剂(如碘制剂、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进行一次水体消毒,杀灭病原菌。
注意:消毒会杀灭部分藻类和有益菌,消毒后需注意增氧和补充益生菌。
内服保健:持续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和中草药制剂进行预防。
密切观察:加强巡塘,一旦发现病、死鱼虾,及时捞出并送检,确诊后对症下药。
3.修复设施:
检查并修复被暴雨损坏的堤坝、进排水口、增氧设备、电力线路等。
四、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进行任何操作都要注意人身安全,尤其是雨后堤坝湿滑、电路可能受损。
及时性:暴雨后调控措施越早实施效果越好,尤其是增氧和pH调节
增氧是核心:任何其他措施(如施肥、用菌、用药)都必须建立在溶氧充足的基础上,否则会适得其反。
避免剧烈操作:换水、用药、施肥等操作要温和,避免引起水质参数(温度、盐度、pH、渗透压)的剧烈波动。
因地制宜:以上措施是通用原则,具体操作需根据池塘类型、养殖品种、养殖密度、暴雨程度、当地水源条件、现有物资等因素灵活调整。
预防为主:关注天气预报,在暴雨来临前提前降低水位、加固堤坝、检查设备、储备增氧剂和抗应激药物等。
总之,暴雨后水质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快速响应、科学施策、持续管理。核心在于紧急增氧、稳定pH、抗应激解毒,中期恢复藻相菌相、改良底质,后期科学投喂、预防疾病,并贯穿全程监测。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暴雨带来的损失,保障养殖安全。希望这些详细的步骤能帮助您有效应对暴雨后的水质问题!
作者: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