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联动 云南昭通绘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5-27 22:35: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静 | 责任编辑:王静中国网讯(记者王静)苹果是云南昭通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产业。一颗苹果如何发挥联农带农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近日,中国网记者在由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指导、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央媒体走基层集中采访中看到,昭通市科学系统谋划,持续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绘制产业发展“作战图”
昭通市通过科学系统谋划,绘制苹果产业发展“作战图”,引进陕西海升、联想佳沃、天锦果业、“58农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昭通超越、鲁甸浩丰等本地企业发展,高标准建设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基地20万亩;引进特种制罐、速冻等多元化产品加工技术,建成苹果汁加工厂1家、脆片加工企业3家、蒸馏酒加工企业2家,培育规模企业65家、苹果合作社672个。
一组数据显示,昭通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100万亩,2024年产量达130万吨、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带动13.8万户52.7万人增收。以昭通苹果主要产区昭阳区为例,去年带动11.7万农户共45.6万人增收,其中脱贫户和检测对象1.8万户7.2万人,户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扶持苹果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加快发展。”昭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苹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昭通市苹果中心,建立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负面问题“三张清单”,全力推动苹果产业发展。
打造品牌“升级版”
打造昭通苹果产业“升级版”,从规模、品质、品牌三方面入手。
昭通聚焦“土地流转、主栽品种、建设主体、种植进度”环节,建成标准化示范果园20万亩、集中连片示范园10万亩(全国最大单体矮砧密植苹果种植基地),配备建成贮藏冷(气调)库307座、库容8.82万吨,投产全国最大4万吨苹果保鲜气调库和1千吨保鲜气调试验库,自动分选线6条、每小时产能80吨。
记者在昭通超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管理着10万亩矮砧密植苹果基地,引入法国迈夫诺达苹果分选线,每小时处理能力达20吨,并建成了4万吨规模的苹果冷链物流园。公司精选全球118个苹果品种,打造了全国企业苹果品种最丰富的“昭阳红苹果科技集成示范园”,为昭通苹果产业的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质资源基础。
培育优质品种,优选出“红露”“瑞雪”“秦脆”等10余个适宜西南冷凉高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应用老果园提质增效改造技术,实现平均亩产2500公斤、产值1.25万元,同比增长56%、125%。
从做强品牌着手,全面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培育了“昭阳红”“嘎嘣脆”等一批苹果产业品牌。
目前,昭通苹果累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93个、GAP和有机产品认证6个,已进驻山姆、盒马等20余家大型商超和卖场,远销阿联酋、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
昭通市昭阳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龙江介绍,这里的低纬度、高海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地理优势,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出早熟丰产、酸甜适中、果香浓郁、口感爽脆、色泽鲜艳和天然富硒昭通苹果,独具“早、甜、香、脆、艳”的特点。因此要建立优质高效安全的苹果产业品牌体系,让高端品牌和其他企业的自主品牌同时蓬勃发展,做强苹果产业发展名片。
构建农文旅联动发展“融合体”
一颗苹果带动一座城发展。昭通构建苹果种植园区与历史、民俗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了昭阳区红苹果乡村旅游度假区、洒渔河乡村旅游示范带、鲁甸县尤家湾乡村振兴示范园等景点,拓展集观光、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旅游新路线,用苹果品牌打响农文旅发展融合体。
洒渔镇是烟柳之乡,洒渔烟柳是昭阳八景之一,全年平均气温11℃。洒渔镇隶属于昭阳区,人口2万户6.8万人,距中心城区15公里,享有“苹果之乡、烟柳之乡”美誉。这里种植苹果13.1万亩,年产量42万吨,综合产值30亿元,1.4万户果农户收入超10万元占比70%,是“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洒渔河流域农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自2024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成为昭通城区市民、川渝游客避暑休闲、苹果采摘、生态康养的热门选择。
记者走着新建康养绿道上,网红桥、游客中心、风味餐馆引入眼帘。该镇建有16套民宿、轻舟柳乡亭、林下闲栖、林间茶舍、乡愁书屋等基础设施。企业投入1500万元新建27间太空舱、改造42间民宿、烧烤区2个150余桌和1个漂流区。
“我们打造避暑经济,依托现有民宿资源,谋划生活、娱乐、医疗、康养设施配备,提升避暑康养人员旅居体验感、幸福感、满足感。2025年预计可接待‘川渝大军’8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850万元。”昭阳区洒渔镇经济发展办主任张汇梅介绍。
更令人欣喜的是,昭通市全面推行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群众入股、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管理制度,通过种植苹果、流转土地、务工、分红等形式带动群众增收,形成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户增收多赢局面。(昭通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