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充分发挥首都农业农村多元价值

发布时间:2025-04-28 13:16: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席俊克 | 责任编辑:王静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北京作为首都,农业农村发展直接关系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色,关系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底色。近年来,北京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中心城区功能逐步向郊区转移、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晰,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越来越积极,京郊乡村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向往之地,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越发凸显。因此,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和功能作用,发挥农业农村对超大城市的资源要素互补支撑作用,释放农业农村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美学等多元价值,使农业农村深度融入超大城市发展,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承接、添秤、服务、增彩”的强大支撑。

一是发挥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助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生命产业。北京农业尽管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不高,但是“秤砣虽小压千斤”,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特别是在构建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提高城市稳产保供能力方面不可或缺。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京郊乡村的资源稀缺性不断显现、空间价值持续释放,使郊区从承担稳产保供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拓展,成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战略腹地和第二、三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日益发挥着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组合”功能、城市安全运行的“保供”功能、首都都市圈空间布局的“拓展”功能、中心城区功能疏解转移的“承接”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走廊”功能。

二是发挥农业农村的生态价值,打造美丽宜居家园。乡村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青山绿水,田园牧歌,构成了乡村独有的风景线,提供了悠闲惬意的慢生活,也是城市居民向往的“桃花源”。乡村生态系统维系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循环往复的重要一环,对于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2023年北京市生态服务价值年值为4040.70亿元,其中生态与环境价值占生态服务价值的比重为60.0%。可以说,京郊乡村承载着涵养保育生态的重要任务,擦亮了首都城市的美丽底色,是北京市民的天然氧吧,为夯实美丽北京生态宜居底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发挥农业农村的社会价值,促进首都和谐善治。乡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以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构建了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邻里的守望相助、家族的团聚传承、节日的庆典仪式,都体现了乡村社会的温情与和谐,让个体更有归属感,让社会更具凝聚力。在京郊乡村,乡规民约的约束、家风家训的规范、生活礼俗的教化,绘就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人文图景。这种基于血缘地缘形成的乡土认同、基于团结互助凝聚的家园红利、基于小家大家同构的家国情怀,是北京城市发展亟需借鉴的宝贵经验,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筑就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是发挥农业农村的文化价值,充分展现首都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与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农业农村承载着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是现代都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民间艺术以及独特的乡村道德观念,于其中形成的乡愁记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都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分布在京郊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反映了北京镇村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延续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凝结着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这些隐匿在乡村的“文化富矿”为首都市民提供了精神归宿,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

五是发挥农业农村的美学价值,彰显大国首都独特风范。农业农村之美具有系统性,既体现了自然风光的生态本底之美、村庄布局的形态肌理之美,又体现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美。这一美学系统不仅包含物理空间的视觉感知,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最终形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完整价值闭环。如今,京郊宁静优美的乡村已成为市民身心疗愈地、游客诗意栖居地、乡愁记忆归属地,而由其孕育而成的生态美、人居美、人文美、心灵美等美学价值也日渐融浸于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构成一幅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

作者:席俊克,系北京市委党校第6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