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业农村多元价值 走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28 12:59: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席俊克 | 责任编辑:王静北京作为首都,农业农村发展直接关系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色,关系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底色。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北京最大的市情就在于是“首都”,所有工作都要聚焦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最突出的农情就是“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要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特殊的市情农情,决定了北京市推进“三农”发展,必须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立足首都发展谋“三农”,跳出一时一域看“三农”,坚持首善标准抓“三农”,推动农业农村深度融入超大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多元价值,使农业农村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更加充分认识农业农村的重要作用
一是充分认识北京农业具有显著的多功能性。北京农业是依托首都、服务首都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首都发展总体要求的农业。尽管北京农业在GDP中占比不高,但是“秤砣虽小压千斤”,农业是基础产业、生命产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特别是在构建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提高城市稳产保供能力方面不可或缺。可以说,北京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和绿色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生产供给、应急保障、保育涵养生态、满足市民休闲体验等多重功能。在统筹发展与安全背景下,经过重大活动、疫情防控等检验后,更是证明农业服务市民、涵养生态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底气”、城市安全运行的“底牌”、美丽北京建设的“底色”。
二是充分认识北京农村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就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人均GDP已达到3.2万美元,呈现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行现象。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与城市的空间边界逐渐打破,乡村资源稀缺性不断显现,乡村对城市、对市民越来越不可或缺。北京农村正在由承担稳产保供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拓展、由承担附属功能向承担核心功能拓展,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不断彰显,日益成为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实现首都减量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腹地和未来空间。
三是充分认识北京农业农村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基础支撑。农业农村是首都超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满足市民多元需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依托,是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后院”和“美丽前院”。其重要作用体现在:承接——主动承接超大城市溢出效应,积极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产业、人口转移,增强区域发展集聚力、辐射力、承载力。添秤——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一批乡村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三农”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服务——着眼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职责,着力提升稳产保供、文旅服务、环境建设等水平,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彩——突出塑形铸魂,分类推进乡村有机更新,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京华乡韵”特色风貌,为美丽北京增光添彩。
四是充分认识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广大农民共享首都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乡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成为了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要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扭转从农村单向获取资源要素的做法,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推动农民共享首都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把京郊乡村建设成全国乡村振兴的引领区、共同富裕的先行区、公平正义的样板区。
坚持首善标准
更大力度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顶层设计。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突出的短板和弱项。要进一步增强“全国看北京、北京怎么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进一步加强推动“三农”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加大建章立制、政策创制力度,高质量编制“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规划,用规划更好地集成政策、整合资金、统筹资源,引进多方“活水”浇灌农村“良田”。超前谋划项目。顺应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两重”“两新”系列政策,加强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推动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条件。
二是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体现到具体制度设计、政策文件制定、财政资金投入和工作重点摆布上,特别是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更多从社会公平、社会保护的底层逻辑出发,真招实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真金白银投入乡村振兴,真抓实干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三是坚持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的“新三起来”工程等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曾引领全国,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介绍经验。但新形势下对标首善标准,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提高农民收入增速等方面仍需发力推进。一方面,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和发扬好北京“三农”工作的经验做法,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力提升以都市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提升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建设水平,着力提升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的乡村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上海“三园工程”等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紧紧锚定“百千工程”目标不动摇,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茬接着一茬干,持续用力、迭代更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四是以深化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坚持底线思维,立足“三农”慢变量特性,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确保改革始终在正确方向上前进。坚持先立后破,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以试点先行积累改革经验,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稳妥把握改革的优先序和时度效。坚持点面结合,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通过整镇推进、整区提升,塑造“三农”发展新优势,推动首都乡村普遍进步、全面振兴。
把握首都“三农”工作特点规律
更可持续走好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聚焦共同富裕目标,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北京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整体筹划城市和乡村发展,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努力探索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城乡共同富裕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的链式融合,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贯通增效。着力推进功能的多元聚合,适应人口变化趋势,加快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构建“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功能街区、旅游景区”联动机制,推动中心城区功能向乡村布局建设、疏解转移,形成都市圈内城与乡的功能互补、协作联动。着力推进要素的流动整合,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大力推动城区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推广“乡村经营”模式,让乡村闲置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
二是立足首都科技优势,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要充分发挥北京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农业中关村建设为抓手,引领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策源地,聚焦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高端温室、植物工厂等农业科技新赛道,加强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转型数字化,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改造,搭建无人农场、智能温室、智慧养殖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高转化率,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面向生产一线优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是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在首都城市空间布局中处于压轴的位置,是首都城市的“大氧吧”和“大花园”。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的重要举措。要统筹保护与发展,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着力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支持发展精品民宿、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体育运动等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双重收益最大化。统筹效率与公平,突出生态产品总值对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引导作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运用方式,更多依据生态贡献分配补偿资金,试点利用结对协作资金实施GEP与GDP交换补偿机制,通过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环境者不吃亏、能受益。
四是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高水平的乡村治理是北京首善之区建设的重要一环。要突出党建引领,确保乡村治理“有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适应村庄布局、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变化,创新基层组织设置,重塑基层治理单元,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三治融合”,确保乡村治理“有序”。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完善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村级治理框架,加强以依法办事为核心的乡村法治建设,深化以移风易俗为重点的乡风文明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突出共建共享,确保乡村治理“有效”。更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搭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平台,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正能量”。
作者:席俊克,系北京市委党校第6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北京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