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北京:洞察土壤奥秘 赋能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5-02-17 11:14: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土壤,是大地的基石,承载着万物的生长与繁荣。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经43年,期间因自然演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土壤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此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土壤普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检测数据能从多方面反映当前环境下土壤的真实面貌,包括土壤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等情况。像北京郊区大量的农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可能转化为建设用地或者其他用地形式,其土壤类型和之前相比是否有变化等情况,都需要通过普查检测数据来验证。
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共采集检测土壤样品5285个,其中表层样品4997个、剖面样品287个。覆盖了 13个涉农区,涉及土壤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以及土特产区域土壤样品。土壤样品检测包含众多理化指标,如物理指标:机械组成、容重等;一般化学指标:pH、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水溶性盐、全硫、全钙等;常规养分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重金属指标:总汞、总砷、总铅等。共计获得检测数据近23万项次,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有效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质地、酸碱度、盐碱化、肥力状况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具体情况,构建了全市土壤资源数据集。
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数据,对我们认识土壤、保护土壤、利用土壤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领域,基于土壤养分数据,可推行精准施肥方案,减少养分投入及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在农业规划方面,依据土壤酸碱度、盐碱化、肥力状况等,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适宜种植作物,充分发挥土壤优势,助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农业产业升级。在生态保护方面,这些数据还可以服务于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估,为土地资源的长效管理提供坚实保障。随着数据的不断分析挖掘以及普查成果的广泛推广实施,北京市的土地资源将进一步实现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为首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并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