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淡水鱼常见死亡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4-12-27 17:03: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鱼类养殖过程中遇到死鱼现象,多根据经验进行原因判断,经常有误判情况发生,导致救治不及时,鱼类大量死亡。如何及时、准确的确定鱼类死亡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养殖损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根据各种鱼类死亡原因造成的不同形态、行为反应和环境特征的异同分析,初步做出几种形式的死鱼症状及原因分析,供从业者的参考。
一、缺氧死鱼:
1.突发性强,鱼类短期内可大批死亡;
2.鱼类大批死亡之前有一个明显的少量死亡前期;
3.死亡品种没有明显差异;耐低氧的品种可能存活;
4.大批死鱼时间通常发生在午夜过后至黎明;
5.春末、秋初、夏季高温季节,尤其霉雨、气压低时易发生大批死鱼;
6.大鱼比小鱼先死,大鱼死亡率比小鱼高;
7.可见鱼在表层吞咽空气,沿池边游动;
8.胸鳍向前伸展、鳍条发白;
9.水体气味呈酸白菜味、霉味、臭味;
10.水色灰白、黑色。
二、鱼病死鱼:
1.突发性强,鱼类短期内可大批死亡;
2.大批死亡之前有一个明显的少量死亡前期;
3.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死亡的品种相对较少;
4.初期反应为冲撞、急速游动,游动缓慢乏力;
5.肉眼可见体表及内脏充血溃烂体表胞囊等鱼病症状;
6.目检或镜捡可在体表、鳃部、内脏观察到大量细菌、霉菌、寄生虫。
三、中毒死鱼:
1.突发性强,鱼类短期内可大批死亡;
2.耐毒和耐低氧的品种可能存活;
3.小鱼比大鱼先死,小鱼死亡率比大鱼高;
4.初期反应为冲撞、急速游动;
5.眼球突出、腮盖鲜红、脊柱弯曲;
6.体表鳃部有附着物且通常有毒物特异气味;
7.水生植物可能变色或死亡,龟、蛇、蛙、螺等死亡或濒死。
四、毒藻死鱼:
1.品种选择性不明显,死亡的品种相对较多;
2.耐毒和耐低氧的品种可能存活;
3.严重的死鱼发生在光照强的白天,其余时间不发生大批死鱼;
4.小鱼比大鱼先死,小鱼死亡率比大鱼高;
5.浮游动物大量死亡,甚至基本消失;
6.浮游植物品种数量减少,1、2种有毒藻类品种占优势;
7.水生植物可能变色或死亡,龟、蛇、蛙、螺等死亡或濒死;
8.水色呈现铜绿、黄褐、红棕。
作者: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