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强农

三农科普|淡水鱼常见死亡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4-12-27 17:03: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

鱼类养殖过程中遇到死鱼现象,多根据经验进行原因判断,经常有误判情况发生,导致救治不及时,鱼类大量死亡。如何及时、准确的确定鱼类死亡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养殖损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根据各种鱼类死亡原因造成的不同形态、行为反应和环境特征的异同分析,初步做出几种形式的死鱼症状及原因分析,供从业者的参考。

一、缺氧死鱼:

1.突发性强,鱼类短期内可大批死亡;

2.鱼类大批死亡之前有一个明显的少量死亡前期;

3.死亡品种没有明显差异;耐低氧的品种可能存活;

4.大批死鱼时间通常发生在午夜过后至黎明;

5.春末、秋初、夏季高温季节,尤其霉雨、气压低时易发生大批死鱼;

6.大鱼比小鱼先死,大鱼死亡率比小鱼高;

7.可见鱼在表层吞咽空气,沿池边游动;

8.胸鳍向前伸展、鳍条发白;

9.水体气味呈酸白菜味、霉味、臭味;

10.水色灰白、黑色。

二、鱼病死鱼:

1.突发性强,鱼类短期内可大批死亡;

2.大批死亡之前有一个明显的少量死亡前期;

3.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死亡的品种相对较少;

4.初期反应为冲撞、急速游动,游动缓慢乏力;

5.肉眼可见体表及内脏充血溃烂体表胞囊等鱼病症状;

6.目检或镜捡可在体表、鳃部、内脏观察到大量细菌、霉菌、寄生虫。

三、中毒死鱼:

1.突发性强,鱼类短期内可大批死亡;

2.耐毒和耐低氧的品种可能存活;

3.小鱼比大鱼先死,小鱼死亡率比大鱼高;

4.初期反应为冲撞、急速游动;

5.眼球突出、腮盖鲜红、脊柱弯曲;

6.体表鳃部有附着物且通常有毒物特异气味;

7.水生植物可能变色或死亡,龟、蛇、蛙、螺等死亡或濒死。

四、毒藻死鱼:

1.品种选择性不明显,死亡的品种相对较多;

2.耐毒和耐低氧的品种可能存活;

3.严重的死鱼发生在光照强的白天,其余时间不发生大批死鱼;

4.小鱼比大鱼先死,小鱼死亡率比大鱼高;

5.浮游动物大量死亡,甚至基本消失;

6.浮游植物品种数量减少,1、2种有毒藻类品种占优势;

7.水生植物可能变色或死亡,龟、蛇、蛙、螺等死亡或濒死;

8.水色呈现铜绿、黄褐、红棕。

作者: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