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释放赤眼蜂,解决玉米生产大难题
发布时间:2024-08-19 16:50: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贝贝、岳瑾 | 责任编辑:王静技术观摩会合影
现场培训“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技术要点
无人机释放赤眼蜂
近期,北京市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害虫现场观摩培训会在通州区召开,来自全市13个涉农区的技术人员现场观摩学习了“无人机双球投放赤眼蜂”新技术。轰隆隆运行的无人机上投放下一对圆球,羽化出的小小的赤眼蜂解决了玉米生产上的大难题。
玉米生长中后期,蛀穗害虫是最让农民头疼的。精心呵护的玉米棒子,扒开外皮里面确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还有很多虫子取食留下的粪便,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穗腐病,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极大的制约了玉米单产提升。
过去,由于人工成本高、产值低和缺乏合适的施药器械等问题,大部分农民对于玉米螟等穗期害虫只能放任自流,部分农民种植鲜食玉米等产值比较高的玉米时,会在大喇叭口期往心叶里撒施化学农药来防治蛀穗害虫。近年来,随着玉米产值提升,尤其是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穗期害虫的防治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随着农业科技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赤眼蜂和无人机相结合解决了制约玉米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难题。赤眼蜂是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自然天敌,具有安全、无毒、无污染等优点;而且,赤眼蜂的成本也不高,一亩地才3块钱。北京市从2012年开始推广“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解决了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副作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
无人机的应用解决了玉米后期病虫防治的施药器械问题,也给赤眼蜂卵插上了“翅膀”。北京市从2022年开始首次引进无人机“双球投放”技术,防治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穗期害虫;今年在通州区“两高一智示范区”推广应用。该技术采用经过改造的无人机投放赤眼蜂双球,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提高了释放赤眼蜂的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
与传统的人工释放赤眼蜂和无人机单球释放相比,无人机“双球投放”技术有四个优点。一是提高了作业效率,一架无人机1小时可以防治100多亩,是人工释放的3倍;二是通过设计好的投放路线,可以均匀投放赤眼蜂卵,解决了人工释放不均匀的问题;三是双球投放可以同时释放两种赤眼蜂,扩宽了害虫防治谱,提高了防治效果;四是双球悬挂率可以达到90%,有效避免虫卵落地造成的蚂蚁取食风险。无人机和赤眼蜂的结合,实现了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的融合,解决了让农民头疼的小虫子,也为玉米的单产提升出了一份大力。
作者:孙贝贝、岳瑾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