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振兴样版

安徽郎溪县姚村镇:非遗传承“父子兵” 冬闲不闲忙增收

发布时间:2024-08-05 15:45: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祖清 | 责任编辑:吴伟

 冬日的一天下午,安徽省郎溪县姚村镇张山冲组村民杨关军,从山里头采挖野生葛根满载而归。

从小货车上卸下葛根,一一扛到“打葛粉”(制作葛根粉)的小院,清洗之前,杨关军找来杆秤和卷尺,饶有兴致地对葛根中的“佼佼者”进行称量,“这根最长的(葛根),长度是130公分;最粗的‘腰围’80公分,重56斤。”

杨关军,1975年出生,与爱人在姚村集镇经营一家布艺店。最近几年,每到冬季,他就“改行”——回到老家与父亲杨宗有一道打葛粉,“父亲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不能再爬山了,现在,上山挖葛根的任务就交给我了,他(父亲)帮忙洗洗葛、晒晒粉,打打小杂,教教技术。”

传统手工制作葛根粉是杨关军的家族传承,自曾祖父开始打葛粉,至杨关军已是此项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了。每年从霜降开始打葛粉,至翌年清明前结束,杨关军的手工作坊能生产葛根粉1500斤、加工葛根片(保健饮品)800余斤,两项纯收入5万余元。冬闲不闲,天道酬勤!

杨关军告诉笔者,上山采挖野生葛根是体力活,最辛苦,传统工艺打葛粉更是费时、费力,葛根洗净后放入石臼中用榔头砸烂,“俗话说‘砸葛根,手起泡’,这个流程最辛苦,抡起沉重的榔头不停地砸向石臼,一锤一锤,直到把葛根砸烂;接下来就是粉水过滤、分离杂质、葛粉沉淀等工序,最后起粉晾晒才算大功告成。”看来,葛根变身葛根粉美食,并不容易!

“我准备把小作坊的规模略微搞大点,把制作葛根粉粉丝项目开发出来,延伸葛根粉的产业链。因为经常有游客来参观打葛粉的小作坊,我要花功夫收拾一下,打理打理这个院子。”杨关军有了下年度的生产谋划。

姚村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姚慧介绍,早在2023年2月,杨关军家族的“古法葛根粉制作技艺”入评郎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市级非遗正在申报中,“目前,姚村镇有‘非遗’共7个,其中省级3个,县级4个,对于非遗,我镇在深度挖掘和提档升级的同时,将依托全域旅游发展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销、交流体验等活动,丰富旅游内涵,开篇破题做好‘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文章。”(图/文 王祖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