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4-08-05 15:41:00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常晓姣挖掘到可缩短油菜生育期的关键基因,找到调控玉米耐热基因1个,筛选得到3份顶生花豌豆种质资源……近日,重庆举行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农作物)2023年度总结与交流会,展示了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豌豆等28种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成果,其中部分农作物取得重要进展。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韩梅介绍,由于稻油轮作存在茬口矛盾,而水稻生育期缺乏压缩空间,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油菜品种生育期多为220天左右,不能满足早熟需求。为此,团队对625份油菜群体材料进行田间生育期性状观察,进行了1875份次生育期鉴定,结合成熟期单株角果数、分枝数和产量性状考察,鉴定到可用早熟育种材料22份,并挖掘到关键基因BnaMYB100。“挖掘到可缩短油菜生育期的关键基因BnaMYB100,通过表达该基因可促进油菜早花,缩短生育期;而敲除该基因后,开花时间显著延迟,生育期变长。该基因能在缩短生育期的同时,保证油菜产量稳定,具有为国家发展短生育期油菜种质资源的潜力。”
“构建利用人工气候箱室内短期高温处理玉米幼苗的耐热性筛选体系,鉴定出10份苗期耐高温材料,找到调控玉米耐热基因1个——ZmNF-YC13。”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采波介绍,重庆夏季晴热高温天气较多,极大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团队从国内外收集了316份玉米种质材料,筛选出在生产上切实可用的耐热玉米种质。“从现有的材料来看,绝大多数材料对高温比较敏感,耐高温材料很少。幸运的是,还初步鉴定到调控玉米耐热性的关键基因。”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种植业向三产融合发展已成趋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龙珏臣介绍,团队将蚕豆抗病性、豌豆生育期、观赏价值作为种质资源的目标靶向,开展精准鉴定工作,并尝试将这些优异资源作为亲本应用在育种领域,现已初步创制出一批有望成为当家品种的赏食两用型蚕豌豆的中间材料。“目前,已筛选得到3份顶生花的豌豆种质资源,分别是WDZY-63、WDZY-72和WDZY-73,均具备有限生长习性,单株荚数高,双花花序,兼具观赏性和丰产潜力,应用前景看好。”
油菜、玉米、蚕豆,水稻、高粱、柑橘、甘蓝等研究团队分别进行了成果汇报。大会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李立会研究员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研究员分别作主旨报告。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重庆自启动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以来,针对粮油、蔬菜、果树等产业难题,拟定清单任务,规划进度安排,目前年度各项考核指标均已完成,部分实现超额完成。
当前,重庆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获得的28种农作物种质资源为基础,遴选7490份种质资源进行田间同质性检测、基础表型核准、自交纯化、多样性群体构建及种源繁殖,并开展了重大表型精准鉴定,其中单项重要表型鉴定达41853份次,筛选出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907份。对水稻、油菜、大豆等10种农作物560份种质资源开展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或SNP基因芯片分析。研究建立或优化集成了重要表型精准鉴定技术体系16套,包括水稻耐热性鉴定方法、大豆耐荫性鉴定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精准鉴定技术体系等。
此外,重庆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重庆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办法(试行)》,为种质资源知识产权和荣誉权的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了依据。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剑飞表示,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其核心在于“精准”二字,一方面要进一步精选作物种类,重点支持那些对重庆特色产业贡献度高和未来潜力大的作物;另一方面要选准目标性状,真正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卡点、堵点、痛点表型性状,为重庆特色产业服务,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