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德农业周:携手构建更具韧性更健康的粮食系统
发布时间:2023-11-02 11:03: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静 | 责任编辑:王静中国网讯(记者王静)金秋十月,五谷丰登,遍野飘香。10月31日,第九届中德农业周在安徽蚌埠成功举办。
会议以“深化中德农业合作,助推面向未来的粮食系统转型”为主题,设置生态农业、土壤健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价值链等多场主题论坛、可持续饮食创新大赛以及田间日考察、经贸合作洽谈等配套活动。两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协会及国际组织等200多名代表等参会。
凝聚中德智慧 携手助推粮食系统转型
中国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持续向最需要的国家提供农业技术和紧急粮食援助。开幕式上,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致辞表示,推动粮食系统转型紧迫而必要,中国愿与德方就粮食系统转型问题分享成功经验、推进务实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政策对话、深化科技协作、密切人才交流,发挥中德农业中心作用,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助力两国农业发展。
“中德两国共同致力于创造改变,找到解决办法。希望双方加强在创新和科技方面的合作,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健康的粮农体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议会国务秘书奥菲莉亚·尼克表示,我们期待与中方加强交流合作,鼓励更多的科学家、科研人员进行交往和考察,以此来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粮食系统。
主题论坛环节,围绕全球粮食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中德农业专家分享经验,探讨发展路径。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驻华代表临时代办张忠军介绍,FAO将继续加强与中国合作,通过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平台,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农业技术推广、分享给更多发展中国家,为推动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员院长樊胜根提出,中德两国都是重要的粮食系统转型推动国,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向其他国家分享科技和信息,共同推动全球粮食系统转型。
现代农业发展 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柯炳生认为,现代农业转型的动力是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政策创新。科技无疑是最根本的。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组织新型合作社,提供产业发展规划、科技服务的支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樊胜根建议,国家层面推动粮食系统转型应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创新型技术运用,建立现代农产品配送制度,打造可持续的农产品价值链。
欧洲创新与技术学院食品创新计划(EIT Food)Marie Ammann认为,科技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加有韧性系统,并举例说,“我们与一些农业科技公司开展合作,目的是在区域范围内投资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成为科技的使用者,在田间将这些科技利用起来。”
“农业的转型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和保障,我们的生产能力水平,无论是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或者是转向更加生态、更可持续、更具韧性都是很难实现的,我们要更加注重科技的作用。”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栾敬东建议。
汉堡应用科技大学教授Katharina Riehn说,“应该让社会都参与科技和技术的应用,让每个人都成为综合全面转型方案的一部分,成为转型的推动者。”
浙江大学研究员汪笑溪提出,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分析粮食安全目标以及政策结果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一个更加复杂和立体的粮农系统转型过程。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不同方面的情况,包括膳食和政策等等。最终它会汇集成我们的终极目标,即粮食系统综合转型。
“德国农业发展较快,在生物育种、畜牧业、现代农业、农机装备等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的前列。与我省千亿斤江淮粮仓、高端绿色食品、肉牛振兴等重点工作高度契合,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解,强化合作。”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表示。
本届农业周聚焦粮食系统转型,为助力深化中德农业交流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将进一步促进多方面凝聚共识,达成更多务实合作,为推动粮食系统转型发展提供新方案、新路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