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模式”新实践: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发布时间:2023-09-05 10:47: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静 | 责任编辑:王静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有“中国龙城·舜帝故里·尽美家乡”之美誉。近年来,诸城坚持以工兴农、以城带乡、县域统筹、城乡融合,以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切入点,用活市场化机制、深化产业化经营、实施片区化推进,“一改三化”探索新时代“诸城模式”新实践。
唱好“股份合作三步曲”
2022年底,在前期试点探索基础上,诸城出台了《关于唱好“股份合作三步曲”奋力开创新时代“诸城模式”新实践的意见(试行)》,提出股份合作改革的方法路径。
第一步曲,支部建在网格上是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巩固提升农村社区化发展成效,实现发展和服务向社区聚集、治理向网格聚焦,诸城将全市259个社区划分为1690个网格,全覆盖设立网格党支部,为股份合作改革打牢基础。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一五七三”。“一”,是强化党的领导这一核心;“五”,是坚持“五有标准”;“七”,是履行“七项职责”;“三”,是三个统筹。
第二步曲,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是核心
诸城重塑底层设计,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引领农户、集体以土地、房产、农机、设施等入股,搭建与企业对接合作的平台。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借鉴诸城历史上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经验,通过“股份+合作”,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集体持股不低于20%,决策“一人一票”,保障成员权益,盈余按股分配,体现市场原则。
坚持“六有标准”,股份合作社要有营业执照、有公章章程、有会计账簿、有股权证明、有生产经营、有收益分红,对资产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流转、统一整理、统一招商,实现确权确股不确地,推动“小田变大田”“零散变集中”“竞争变联合”。重点开展“四大合作”即土地股份合作、资产整合股份合作、劳务服务股份合作、生产经营股份合作。
第三步曲,千企兴千社是关键
以党组织引领合作社为接口,通过租赁、托管、雇佣等形式与各类市场主体合作,构建“党组织+股份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的稳固利益共同体,加快工商企业、金融资本、人才科技“三下乡”,推进“四集中两转移”(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镇区社区集中,政策资源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农民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业向提质增效转移,全面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三提升”。
诸城坚持“三步曲”一体推进、统筹推进、协同推进,不顾此失彼、不人为割裂。第一步曲,诸城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抓,现在已有比较好的基础,入选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荣获全国平安建设领域最高奖“长安杯”。第二步曲和第三步曲同步推进,与龙头企业的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诸城模式”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启示
“诸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的要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持续不断改革创新。必须把创新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顶层设计,脚踏实地地干,闯出更多的“潍坊经验”“潍坊模式”。各县市区情况不同,都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选准突破口,在“五个振兴”“一个有序”方面大胆创新。要吸收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汇集众智,推陈出新,丰富潍坊乡村振兴实践。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牢牢抓住产业振兴不放松。产业化是潍坊的品牌,要全面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各类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经营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不小,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00多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99家。要严格标准规范,实行动态管理,针对现有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有影响的骨干龙头。坚持用产业化的理念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中发展农村集体资产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农村劳动力合作社,发展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带动更多农民参与,整体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搭建和利用好社区网格平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诸城市持续深化“支部建在网格上”,将所有的自然村、居民小区划分为 1690个网格,全覆盖设立网格党支部,实现发展和服务向社区聚集、治理向网格聚焦,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织网·扎根”行动,推行“生活网格+生产网格”,全市设置微网格1.1万个,党小组8300余个,党员中心户3万户。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融合发展。当前,融合的重点是产业的融合,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农村农民融合、农业内部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诸城市在这方面有了许多新的探索,先后引导1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乡,发展田园综合体、采摘篱园、休闲农庄等农业“新六产”,建成了常山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华山农林科技万亩榛子示范基地、甘泉岭农业生态园、竹山生态谷等一批示范项目。要注意总结完善,引导各地更好地创新实践,努力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品变礼品,打造市民旅游休闲地、农民创业就业地、社会资本投资地。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诸城模式”大都是基层率先试行的。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决定力量。一要靠产业承载人才。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要坚持产城融合,有计划地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园区,搭建吸纳人才的舞台。二要靠政策吸引人才。抓紧出台鼓励城市人才、城市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特别要注意更大力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企业经营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三要靠培养拓展人才。重点是依托我市职业教育基础好的优势,全面加强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我市职业农民学院已挂牌成立,要充分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四要靠环境留住人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环境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吸聚人才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