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节气看乡村

竹荪落户北京城 技术“点亮”发展路

发布时间:2023-08-07 08:42: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

“节气看乡村 振兴更‘京’彩”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竹荪落户北京城 技术“点亮”发展路

立秋将至,颇有些神秘色彩的鲜竹荪已经进入了采收期。在顺义区龙湾屯镇集体林场,绵延的绿荫不光为人们遮蔽骄阳,还为满地争相萌发的竹荪,形成了天然的“遮阳网”,这一棵棵菌菇犹如撑开的小伞,长势喜人,清香弥漫。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趁着这稍纵即逝的丰收佳季,组织第一、二、五党支部成员及市民代表走进顺义区龙湾屯集体林场,体验采摘乐趣,感受丰收喜悦。

在顺义区龙湾屯镇集体林场进行竹荪采收 图片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龙湾屯镇位于顺义区东北部,东部与平谷区接壤,东北部隔燕山脉的余脉与密云区相邻,是一个两面环山、风景宜人的小镇。镇域内北部有北大沟林场,东部燕山余脉蜿蜒而过,站在舞彩浅山滨水国家登山步道上:春观花海、夏登群山、秋赏漫山红叶,万亩果园硕果累累也是别样风景;镇域内还有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著名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供人们参观学习、缅怀先辈。每年大约有100万的游客来到龙湾屯镇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参加登山健步休闲活动。北京顺义龙湾屯集体林场正是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红色小镇文化,和舞彩浅山休闲、健身、康养、观光的旅游优势,为当地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林场负责人介绍,北京顺义龙湾屯集体林场成立于2020年,负责镇域内2012-2020年度养护平原造林一万七千余亩、林下经济两千余亩。该林场积极发展特色林下养殖、种植和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实现绿色富民。今年以来,林场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下,首次开展林下竹荪生态种植,种植面积110亩。可向市场供应新鲜竹荪、干品竹荪、竹荪蛋等产品,实际产量和效益相当可观,亩产鲜竹荪2000斤左右,干竹荪为150斤。

近年来,竹荪以它“菌中皇后”的美名颇受消费者青睐。它不仅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类和可食性纤维素,富含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具有明显的食疗价值,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然而,作为一种比较“矜贵”的菌种,在北京普及种植的难题就落到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身上。

自2015年开始,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北京市菌类创新团队着手引进竹荪栽培,相继开展了品种比较、培养料优化、栽培设施及模式筛选,通过试验,集成了“林下竹荪仿生栽培技术”模式。

竹荪种植 图片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如今林下种植竹荪的成果初现,离不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团队技术上的坚强支撑。起初,团队率先引进红托竹荪、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三个品种。在实际研发栽培和品种对比中,红托竹荪的生长不稳定、污染率较高,短裙竹荪的适应温度较敏感,不像长裙竹荪温度适应的范围比较广且生长稳定。

在培养料的把控上,团队最早使用木屑、玉米秸秆作为主料来生产,发现产量很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摸索,通过回收并粉碎林场废弃树枝枝杈的方法,增加使用园林枝条木屑来栽培竹荪,发现产量有显著提升,形成了一套“就地消化”“废物利用”的无需设施栽培技术。

针对作业空间小的种植难题,团队主要通过林场的多样性选择适宜种植的林场,主要针对林地的类型及空间度进行选择,以树与树的行距达到3.5米左右、树冠的高度最好达到1米7以下、郁闭度达到75%及以上等确定参数进行筛选。

面对气候多变的难题,团队根据未来温度的情况,选择5月底进行播种,同时,使用微喷技术,通过调整水分进行温度的精细把控。如果在种植中遇到干旱的情况,除了依靠喷水调节,还会辅以一定的覆盖物,来保持恒定温度和湿度。

林下竹荪栽培 图片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技术相对稳定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先后在密云、顺义、大兴等区建立示范点,开展林下竹荪生态种植模式示范。按照1亩利用玉米芯、园林枝条木屑、稻草等农林废弃物8-10吨计算,今年总计利用修剪枝条(林场产生的枝条等作为园林废物进行填埋)1000余吨,农林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率提高30%。同时,在林场林下空闲地种植竹荪,不使用耕地,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20%。

“仅在南方种植生长的竹荪实现了北京本土供应,不仅提供了稳定可观的收入,也为稳住百姓‘菜篮子’作出贡献。同时,合理利用狭窄的林地空间,能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农民增收致富。林下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缓解北京紧缺的土地资源,正是体现了对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保障食物安全,彰显‘大食物观’责任担当。”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食用菌科科长、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副首席魏金康说。

发展“林下竹荪仿生栽培技术”新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将树枝、木屑、稻壳、稻草、玉米芯等粉碎后作为菌类的基料废物利用,出菇后的竹荪培养料能为林地提供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林木生长,提升林地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菌林共育”的生态模式,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合一的新兴产业模式。该模式为京郊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模式,也为北京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北京美丽乡村网供稿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