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和美乡村

洞庭湖:生态修复吸引野生动物“诗意栖居”

发布时间:2023-06-05 14:47:1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常晓姣

浩浩汤汤洞庭湖。记者深入湖区采访发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不但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升级换代”,就连湖区里鸬鹚、珠蚌和虾蟹的“活法”也发生了变化。

每当看到外湖天边有鸬鹚飞过,周运新心头都会为之一动。46岁的周运新家住西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汉寿县坡头镇。作为昔日“鸬鹚牧人”,周运新祖传手艺是训练鸬鹚帮自己捕鱼。

小鸬鹚出生后,“受训”两年左右开始帮人充当“渔夫”,“打工生涯”可能持续10多年。“我养的20多只鸬鹚,每天共能捕鱼15公斤至30公斤,我们这一带鸬鹚捕鱼历史少说也有上百年。”周运新说。

长江十年禁渔,鸬鹚捕鱼被列入退捕行列。“我改行做鱼塘精养草鱼,每年收入六七万元,比原来养鸬鹚捕鱼赚钱多些,人还轻松不少。”周运新说,他和同村100多名“鸬鹚牧人”手头近2000只“鸬鹚渔夫”被政府回购后放归野外。

在洞庭湖区,鸬鹚大多不再充当“家禽”,重新成为候鸟。只有少数在一些滨湖旅游景区“定居”,靠人喂养,供人拍照,做了“网红”。

记者在洞庭湖区采访发现,湖上曾“密如蛛网”的珠母珍珠蚌(简称珠蚌)养殖场已不见踪迹。当年,珠蚌“打小”被人在体内植入珠核等异物,然后放进篓子用绳索吊在水中“笼养”。待2年至5年其生理机能发挥,产生分泌物包裹珠核形成珍珠,再被宰杀取珠……一些珠蚌养殖场大量投饵施肥,导致水质恶化;取珠后随意丢弃蚌壳、蚌肉,严重污染环境。

近年来,按照生态环境治理要求,洞庭湖区发起珠蚌退养“清零”行动。其中汉寿县约7.9万亩珠蚌养殖已全面退出,沅江市退出的养殖面积也在万亩以上。沅江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水产站专家介绍,自然生长的珠蚌基本不孕育珍珠,但能滤食水中的藻类、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是降低水体氨氮、磷浓度的“好手”。沅江市去年在河湖中放养了10来万只珠蚌,今年计划再放养4万只,让珠蚌在“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中施展“才能”。

小龙虾、大闸蟹,是洞庭湖区久负盛名的两大特产。随着生态养殖模式推广,“虾兵蟹将”逐步摆脱“高密养殖”“饲料催肥”的污浊环境,过上“人放天养”的“舒坦”日子。

在南县浪拔湖镇、厂窖镇等地,小龙虾与稻共生,不仅虾美稻丰水净,还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随着循环流水增氧、仿湖泊生态等技术推广,南县小龙虾的“日子”越来越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日益巩固。

在益阳市大通湖区,记者看到面积超12万亩的大通湖和周边纵横交错的水网中,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在水中摇曳,栖息其间的大闸蟹怡然自得。

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大通湖区管理局副局长关心介绍,通过近年实施五期水生植被修复工程,大通湖昔日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水下荒漠”,正在变为生机勃勃的“水下森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通湖大闸蟹”与青草、清水相伴,不仅行销全国,还出口新加坡、阿联酋等国。

在洞庭湖畔,“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景象随处可见。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沅江市小河嘴、南嘴、万子湖3个国控断面水质首次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2022年汉寿县国、省控水质监测断面均达到考核目标要求;曾一度戴上水质劣V类“黑帽子”的大通湖,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且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2022年12月13日在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东古湖湿地拍摄的小天鹅。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根据2023年第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主办方发布的数据,2023年1月,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记录水鸟37.83万只,数量较2015年增加了1.5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类与数量增加。水环境改变推动水生态修复,水生植物增多正吸引越来越多野生动物来洞庭湖“诗意栖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