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乡村振兴看安阳 | 西裴小镇的共富路径

发布时间:2023-03-24 15:26: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静 | 责任编辑:常晓姣

编者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为弘扬红旗渠精神,书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河南三农领域落地见效,3月21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携手17家中央媒体采访团深入安阳市实地采访调研,探寻红旗渠精神指引下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中国网讯(记者 王静)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安阳市白璧镇西裴村乡村振兴路上最大发展成果;村民足不出户,在家点手机就能有收入成最大“看点”。

挖掘三大优势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发展村集体经济新型模式,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不断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白璧镇西裴村探索出一条村民共富新路径。

西裴村景观(摄影/林笕汶)

西裴村是镇里最小的村子,过去,村子缺乏资源性优势,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戴了许多年。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村两委集中对西裴村的资源、区位、产业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干部会、全体村民会,邀请专家多次现场考察指导,挖掘西裴村“三大优势”——省级文保单位仰韶文化遗址的文旅优势,东临国道的交通优势,北邻广润工业园区产业新高地的区位优势,为村庄设计了一条“依托茶店河水系,挖掘仰韶文化,打造集近郊休闲、乡宿餐饮、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仰韶文化特色村”发展道路,2015年,西裴村实现整村脱贫。

村内外逐步建成彩陶艺术街、历史文化街、农耕生活街、仰韶文化节、民俗商业街、记忆老街,全面打造以农耕文化体验为主的城市近郊休闲文旅小镇,安阳市等城市游客慕名而来。

白璧镇大寒小学学生在食育坊研学

找准特色是迈出乡村振兴的第一步。“转变思路,敢想敢干敢于创新,重新盘点整合手里的资源,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结构,村集体经济就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西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海军介绍。

据统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大踏步前进,从2020年的10万元,到2021年的48万元,再到2022年的100万元,实现“三连跳

数字化赋能 农民当上老板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关键在于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

西裴村采用“村集体+企业+运营公司+村民”的发展模式。村集体作为股东之一,村集体投资村庄基础设施,包括850亩土地流传,建设175个蔬菜大棚,改造美食广场和儿童游乐场等,吸引了周边大量游客;村民可以花一点钱投资项目,每股金额从1000元到4500元不等,有意愿的村民可自愿入股,并且做到村民收益优先化。

每一个项目开展之前,村委会通过全体村民大会,把风险和收益都和村民讲清楚,每一条合同条款都是让所有投资人举手表决通过,签字画押。所有的项目走规范化流程。

数字化平台(左屏幕,也可下载手机端)让村民实时可查分红收益

乡村发展如果没有村民参与,很难做到可持续。最初,村民参与度并不高,怎么办?

运营团队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了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根据入股股东会约定的比例分配收益,即时到账,入股村民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入股项目每天的收入,分红满100元可以提现,方便快捷、公开透明,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入股以及参与项目建设运营的热情。

“这种模式是村集体和村民合作,不断调整和优化占股比例,比如一个项目能挣20%,那这20%怎么分,我们和村民们通过一次次的开会协商,最后定下现在的模式,大家都很满意。”西裴村支部书记贾海军说。

村民贾俊东和常海霞夫妻俩是入股煎饼项目的受益者,“我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村里做煎饼一年能挣十万元,比打工强多了,而且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里的小儿子。我们村仅煎饼项目就吸引了21个村民入股。”贾俊东说,每天查看分红是最开心的事情,“将来我要慢慢增加项目投入,最起码要投十个。”他满怀信心。

截至目前,入股村民达101户,占全村农户的63%,筹集入股资金82.3万,为乡村产业振兴汇集了发展的源头活水。

村里全体村民共建项目、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正如红旗渠精神化作涓涓细流,滴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未来,西裴村将加快民宿等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循环、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西裴样板,带动周边村庄村民共同致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