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振兴样版

果园里活跃着博士后

发布时间:2023-01-03 13:55:25 |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

“走,下地了!”王术波一边招呼,一边跨上农用车。于聪伟和姜雨林则利索地一偏腿儿,顺势坐进车斗里。小车疾驰在乡间小路上,5分钟后,就到了平谷峪口镇西营村智慧果园。果园里种着300多亩大桃和梨。王术波、于聪伟和姜雨林都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的平谷专项博士后。包括他们在内的十来个年轻人,用一套智能系统,将果园管理得井井有条。

何雄奎教授带领博士后活跃在平谷果园

博士后种桃,是怎样一个情形?“嗡嗡嗡……”随着一阵轰鸣声,一架6旋翼无人机飞了起来,稳稳悬停在一片桃树的上方。姜雨林拨动遥控器上的按钮,无人机6个喷头喷出细细的水雾,雾化农药瞬间弥散开来。“突突突……”树下,一辆绿色的“小坦克”奔跑在两行桃树间。“小坦克”头部几个喷头喷射出农药雾滴,均匀洒落在了两侧叶面上。“小坦克”不用人操控,自己背着一个激光雷达当“眼睛”。“眼睛”把整棵果树的形状与叶片密度测成点源云图,通过点源密度的变化,可以测算出树叶的绿色植物量在不同部位的叶面指数,再由“小坦克”进行计算,实现精准喷雾。天上飞着无人机,地上跑着“小坦克”,“空陆结合”全方位进行果树养护。果园里还有精准对靶授粉机器人,花期准确定位花朵位置,操控机械臂“叼”着毛笔授粉;采摘季则换成机械手,进行无人采摘。王术波、于聪伟等人还架设了虫情测报系统、物联网风吸式物体防虫灯、智能防冻机、智能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小型气象站、环境传感器等数十种作业装置与设备设施。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肥水、气象与环境、作物长势、产量等相关数据。博士后带着研究生,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来指导农户种桃树,十来个人就取代了过去五六十个农民的全部工作,种桃科研两不误。

“小坦克”进行地面喷药作业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平谷专项首批博士后,这几位可不是来短期实践调研的。他们都是平谷区引进的高端人才,田间地头就是工作场所,种大桃就是日常工作。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院长何雄奎教授介绍,中国农大与平谷区“农业中关村”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双方签署区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成为落地平谷区的首批校地共建项目。

“老师承担学校本部的日常教学科研,无法全时常驻平谷基地。研究生可以长期驻扎一线,但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实际生产需要。博士后作为专职科研人员,可以常驻平谷工作,他们经过了系统的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可以独立承担科技创新工作。”何雄奎教授解释博士后下乡种桃的原因。2021年6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平谷区委组织部、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负责人何雄奎教授三方共建的“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平谷博士后专项”成立,招收一批全职在平谷工作、从事农业无人机系统装备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的博士后。三方对博士后进行管理考核,共同承担博士后每人每年30万元的资助。博士后同时享受当地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人才待遇。平谷区还为他们安排了人才公寓。“学农业就一定要下地,办公室里种不出粮食来。”在中国农大,老师经常这么教育学生。如今,王术波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他和伙伴们都很珍惜这个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打造未来智慧果园建设样板。”王术波说。  

如今,该专项已有4名博士后进站,后续还将引进6名。最终,将有10名专项博士后及数十名研究生在平谷全职工作,形成一个常驻平谷的以博士后为核心的科研团队。  

新闻背景:10年来北京培养博士后5000余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建设发展全局,以首善标准精心布局,优化博士后站建设,筑巢引凤,激活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一池春水”。如今,北京市已有博士后设站单位552家。其中8所市属高校设立流动站51个,覆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2个学科门类;设立工作站169个,覆盖北京市优先发展的全部高精尖产业领域。2011年以来,北京市属设站单位累计培养博士后人员5000余人,完成科研项目5800余项,申请专利2402项,出版专著500余本。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