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既要高产还要好吃 春耕备耕如何下好种子“先手棋”

发布时间:2022-03-14 11:26:37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常晓姣

春耕备耕,种子先行。记者近日深入山东、黑龙江、湖南等地的春耕备耕一线看到,各地纷纷从抓好优质种源入手,开好局,起好步,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助力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

不负种子不负地

“虽然种得晚,但今年的苗情比往年好。”近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肖家村的一片麦田里,麦农肖军正忙着施肥、浇水。

受去年秋汛影响,黄淮海小麦种植区晚播面积较大,对今年苗情不利。“这个师栾02-1品种表现很好,别看个头不高,但能抗倒伏,抗病性强,管理更省心。亩产1200斤没问题。”肖军说。

肖军从2013年开始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种植订单小麦。滨州中裕对订单农户实行统一供种、播种、技术指导和加价收购。

订单农业的推广,快速改变了当地小麦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在滨城区,绝大多数麦田都种植这个品种。肖军说:“小麦种子不用自己操心,收获后全部卖给中裕,也不用担心销路,价格还比市场价高,真是好啊。”

春耕备耕,种子先行。粮食产量高不高,优势品种和种子质量极为关键。

湖南省汨罗康惠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文胜依据近两年市场行情,储备了优质、畅销的水稻种子。在他看来,同样的天气和种植条件下,杂交稻比常规稻品种更抗风险,产量更稳定。杂交稻虽然成本高一点,但产量高,更具市场竞争力。

黑土地上,为实现扩豆、优豆,种业公司和农民早就准备好了良种。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圣丰种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对大豆种子进行筛选、加工、打包,一袋袋包装好的豆种整齐地摆在一旁。车间外,已有不少来咨询或采购的农民。

五大连池市兴隆镇四合村村民宋福东说:“我之前用的就是他们家种子,产量、蛋白、油脂都很好。今年我早点买上,早做准备,期待继续有好收成。”

万粒良种丰餐桌

“尝尝我们的草莓西红柿,很好吃。”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菜农崔建坤掰开一个西红柿说:“这是崔西一品,国产品种,瓤有沙,看起来像草莓,口味酸甜,适合鲜食,很受市场欢迎。”

寿光是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年产量450万吨。过去,寿光的蔬菜种子市场被进口种子把持。如今,国产蔬菜种子在寿光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了目前的70%以上。

走进寿光蔬菜小镇,展示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仅西红柿就有红色、绿色、黄色等10多种颜色。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生产总监崔庆山说:“我们已培育了7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有的种子质量已超过国外种子,价格还低三分之一。”

蔬菜、水产品、肉类……城乡居民从追求“量的满足”逐步转向“质的提高”与“样的丰富”,对“菜篮子”“菜盘子”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从源头上的种子抓起。

位于湖南省汨罗城区的岳阳市千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门店里,各类农作物种子琳琅满目。店主一边向顾客介绍种子的产量、经济效益、抗病虫害能力,一边认真讲解辨别种子真伪的方法,忙得不亦乐乎。据介绍,现在比较热销的,除了水稻种子,还有玉米种子和豆子种子,因为今年湖南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所以不少农户前来咨询。

科技自强育新种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一批科研人员、育种企业正在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推出更多优质种源。

在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的塑料大棚里,西瓜、黄瓜、甜瓜、番茄、南瓜、爆米花玉米等作物绿意盎然。这正是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从事的瓜菜作物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创制的农业科研项目。

“我们通过技术提升作物抗病性、耐热耐寒能力和产品品质,还降低了成本。消费者能吃到更健康安全的食品,农民的收益也会增加。”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张兴平说。

好产品是从好种子开始的。我国正在推动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的培育速度明显加快。

世界知名生物育种科学家邓兴旺带领技术攻关团队,选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大豆除草剂的优良玉米品种,在潍坊峡山开展带状玉米大豆间作一次性除草试验,取得显著成果。

邓兴旺介绍,因大豆玉米的除草剂不能兼容,必须分开使用,否则会出现相互药害,他们此次培育出的玉米品种能抗大豆除草剂。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玉米和大豆带状间作,实现了每亩玉米产量不减少,大豆同时收获300余斤的良好效果。

“一颗种子能创造一个世界,我们现在的科研就是为了一颗有价值的种子。未来,我国优质种子库里的门类将会越来越全,越来越丰富。”邓兴旺说。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