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田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是当务之急”
“产业化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披头散发、提篮叫卖的问题”
“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大多是在‘别人的舞台上跳舞’”
……
不空谈理论,直奔行业痛点难点问题;不搞一言堂,沉浸式研讨教学有问有答;不拘泥形式,研究成果(专题研究报告)凝聚学员意见建议,直达部领导案头——这是记者在今年农业农村部司处级干部专题研究班上见到的一幕幕场景。
聚焦“三农”领域大事、难事、新事,凸显研究咨政作用,9月-11月,由农业农村部人事司和相关业务司局联合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加强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现代种业产业发展三期专题研究班如期举办,101位部系统司处级干部、11位地方省厅处级干部及2位企业代表参加了培训,大家普遍认为,研究班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汇聚了发展智慧,开拓了工作思路。
带着问题而来
“关起门来自己搞,种源有保障,那为什么还要扩大开放?”现代种业产业发展研究班上,有学员问道。
“回头看看历史,就有答案了。”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解释说,2006-2010年,美国玉米品种一度抢占了东北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的严酷现实,倒逼我国玉米种子不断改良提升、提高单产,最终重新赢得市场,占比从不到80%到超过90%,可以说,不开放就不会有质量的提升。
与别的培训班不同,专题研究班的学员们都是带着问题而来,奔着对策而去。接到培训通知时,学员就要提前自学、制定个人学习成长计划;开班伊始,学员们便分成了四个研讨组,纷纷抛出问题。
“如何解决耕地数量质量家底不清、农田‘非粮化’问题”“财政增长空间有限,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怎么办”……在加强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专题研究班上,学员们接连发问。
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时以群认为:“粮食安全要靠地来支撑,在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粮食供给高度关注,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专题研究班就是要聚焦这些问题,研究如何更好地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粮食安全。”
“如何促进人才向企业的流动”“怎样才能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落到实处”,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吴桂琴对这两个问题最为关心。国人每消费2枚鸡蛋,就有1枚来自峪口,作为国内最大的蛋鸡企业仍然觉得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压力山大”,急盼政策扶持。
记者注意到,每个专题研究班仅有5天时间,研讨和交流时间却占据一半以上。小组研讨时通过“头脑风暴”“团队列名”“一事一议”等结构化研讨方式,全班交流时采用“四副眼镜法”审视报告,保障每位学员充分发言,打开思路、层层聚焦,确保问题找得准、原因挖得深。
奔着对策而去
“谁搞原始育种,谁就是冤大头”,知识产权保护是最让企业头疼的问题。
“社会上普遍把种业看成‘泥腿子’行业,植物新品种权没有获得与发明专利同等的知识产权地位。”河南金苑种业董事长康广华的报告引起共鸣。
我国种企的70%以上是蔬菜种企,京研益农作为国内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蔬菜种企,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蔬菜骨干信用企业”并排名前列。然而说起维权取证,京研益农副总经理丁海凤也是一把辛酸泪,“每次去打假取证的时候,刚查到第一家,一条街的铺子哗哗都关了,查到只是皮毛,而最终被法院要求调解结案,所获得的补偿可能还不够调查花费,经济上得不偿失。”
因此,丁海凤对专题研究报告的对策建议非常关注,“要对侵权套牌等行为严惩,要加大曝光罚款力度,只有真疼才会改。”
不少学员建议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有的农业大县执法人员还是个位数,甚至有的执法人员还存在‘套包种子往往都是好种子,老百姓又不吃亏’等错误认识。”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执法监督处副处长王娜表示,按照中央关于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部署要求,种业执法纳入综合执法范畴。但受各地改革推进进度不一、相关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少数地方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的执法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种业执法力度,强化打击假劣种子、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等领域的执法,提高企业竞争力。
“除了执法队伍的完善,手段上也急需配套。现在还有不少作物没有对应的快速分子鉴定手段,只能通过种植比对。目前正在抓紧建设登记作物的DNA分子指纹数据库,有望2022年底完成。”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市场监管处处长杜晓伟告诉记者。
“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守好数量和质量的‘双红线’。”学员们建议,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数据共享应用机制,形成全国耕地数量质量“一张网”“一张图”,推动出台“农田建设条例”,探索第三方农田建设考核评价机制,从法律层面规范政府监管行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带富农民是根本,而在有些地方由于缺乏联农带农机制,出现“富了老板,亏了老乡”等现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班聚焦这些问题给出了建议,提出创新推广“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业务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三期专题研究班报告中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操作性强,对开展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部党组、司局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开启另一扇窗
“专题研究班刷新了对产业行业的认知。”这是记者在班上常听到的一句话,学员们虽然都来自“三农”领域,但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和思维方式,有政策制定者也有执行者,有科研人员也有生产人员,大家在这里交流智慧,碰撞火花,开启视野。
乡村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刁新育在学员微论坛上说:“农业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品牌效应得到了发挥,实现了优质优价。今年茅坝贡米甚至达到了每斤368元,过去我们不敢想象农产品可以卖到这么高的价格,这预示着未来中国农产品价格和价值会不断提升,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科企合作怎样创新机制”“财政资金投向企业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王艺中以北京为例谈道,政府更应该做的是,打造平台促进科企之间的合作,把科研资源和企业需求对接起来,然后做好成果的推广转化。
“丘陵山区田地细碎、高低不平,亟须宜机化改造。”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政策规划处一级调研员李庆东建议学习日本、韩国等国家先进经验,尝试探索“以机适地”和“改地适机”。
四川省蒲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培炼介绍了该县耕地质量提升“5+1”服务模式,“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即使有部分耕地种了其他作物,也能很快转种粮食作物。”
上述的学员微论坛以及案例分享是专题研究班的一大特色,占据了40%的课时。一些来自部机关的学员反映,这些“接地气”的案例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丁海凤、吴桂琴作为企业学员代表,一致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培训”,“研究班给了我们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话的机会,不仅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建议,也增加了全局视野,了解了决策者的想法。”
结业时,一位学员在朋友圈写道:我们求知若渴,我们各抒己见,我们字斟句酌,我们知道重任在肩,我们的心里都埋着一颗相同的种子,那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看着她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