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农业中国 > 三农人物

杨光平:在海边做“猪倌” 年出栏10万多头

发布时间:2020-09-27 09:59:42

在平潭,杨光平绝对是一位公众人物。有人说他是“全国劳模”,有人说他是“猪倌”,有人说他是“白领农民”,还有人说他是“野鹅山富翁”……种种光环对于杨光平来说,是无上的荣誉,更是艰巨的责任。

让平潭百姓吃上新鲜肉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靠海吃海,这里的人们大多选择渔业、船运、隧道等行业。而杨光平却对养猪“情有独钟”,这还要从平潭的畜牧业说起。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平潭因为靠近大海,畜牧业是岛上农业的一块短板,猪肉大多依赖岛外供应,猪肉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是特别珍贵的食物。

在这“一肉难求”的环境下,杨光平主动向上级申请要做“猪倌”,自己花钱再外借一部分,不久建起了一个仅有200头母猪的养猪场。“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平潭百姓能吃上新鲜猪肉,就去做了。”杨光平说。

负债累累到风生水起

万事开头难。养猪场建起来了,杨光平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工作。他扛过石头,扒过猪粪,抓过猪仔,上过屋梁,大事小事亲力亲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猪场里看看,甚至过年期间都不敢懈怠,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猪场的情况。

但是,由于初涉养猪行业,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足,没有形成一套疫病防控措施和良种选育体系,加之那几年猪价低迷,很快便赔得一塌糊涂,负债累累。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一方面寻求科研院校、畜牧专家的技术帮助,一方面请教同行业的前辈,研究肉类市场与生猪市场周期规律。在对市场有了科学研判后,杨光平开始借钱购买猪舍现代化设备,成为了第一个使用三点式分阶段饲养技术的养猪场,给猪提供“星级宾馆”,让猪享受“星级服务”,确保养猪场环境品质。

“只知道怎么喂猪、卖猪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猪场的可持续发展。”杨光平说。

于是,杨光平开始在芦北村野鹅山开发荒山地,请专家规划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步发展的立体循环生态之路。十多年来,他分批投入,分期建设。如今,步入生态园中,可看到按照“猪、沼、果、菜、林”立体模式布局。沼气用于照明、煮饭等生活用能,猪粪和沼渣生产有机肥,沼液灌溉果园、蔬菜和牧草。

如今,杨光平的猪场年存栏6.5万头、种猪8000头。这个曾经只能靠运输外地猪肉的县城,不仅让普通百姓吃得上猪肉了,甚至还能向外地供应生猪。

企业经营红火的同时,杨光平也尽己所能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回馈社会。

要让农民有钱赚

在企业一路成长壮大、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杨光平始终坚守着一条原则——让农民有钱赚。

他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周边三村形成农产品种植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800多户农民和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脱贫致富共同富裕之路,让许多农户得到了实惠。

“作为一名企业家,有社会担当是必需的。社会给予的荣誉越多,我们背负的责任就越大。”杨光平如是说。

现在,杨光平的企业成为福建省副食品生猪直控基地、省特大型养猪基地,也是中央生猪活畜储备肉基地、国家养猪标准化示范场。2019年,杨光平的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出栏10万多头的商品猪夯实了平潭的“菜篮子”。

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平潭民风淳朴、渔耕文化底蕴深厚,出生于美丽平潭的杨光平,如今依然保持着勤劳朴实的本色。

有人说他是“全国劳模”,有人说他是“猪倌”,还有人说他是“野鹅山富翁”……但杨光平最喜欢的称呼还是“猪倌”。这也源于他的一个心结,作为农民的他,清楚认识到部分人对这一职业还存在种种偏见。

“我选择了农业,就要改变人们对农业、对农民的看法,要使它成为令人羡慕、尊敬的行业。”杨光平说。

来源:农视网
责编: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