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芝在展示雕刻精细的“影人子”。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这是对皮影艺人技艺的生动描述。
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就有这样一位高人,她叫高秀芝,今年74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鲁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皮影戏也叫影子戏、灯影戏、驴皮影,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它是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灯光、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乡土气息浓郁。
“我的儿保宋朝,七郎八虎俱是英豪,边关去镇守,英名四海飘,胡人见害怕,反叛见魂消……”虽是七旬老太,但高秀芝嗓音圆润高亢,一招一式派头十足。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经常能在公园、快手直播间一睹这位皮影艺人的风采。
结缘:跟着皮影班子跑
高秀芝与皮影戏深深浅浅的缘分,要追溯到孩童时期。
高秀芝的伯父是吉林省四平市很有名气的皮影艺人,每逢伯父演出,年幼的高秀芝便南北营子跟着跑。耳濡目染中,她渐渐喜欢上了皮影戏,一有机会便跟着戏班子站在影棚子里学唱影、学摆“影人子”。正是她的钻劲和灵气,让伯父看到了后继有人的希望。在伯父的指导下,7岁时,高秀芝已能完整地唱下经典段子,可以登台演出了。
不过,小秀芝在“唱影”方面的天赋,非但没能博得母亲的赞许,反而遭到了强烈反对。母亲认为女孩子混在男人堆里唱影不像话。高秀芝10岁那年,全家举家从四平搬到开鲁县,也是在这一年,她失去了挚爱双亲,与兄嫂相依为命。
苦难日子里,是戏中一个个坚强的角色陪伴着她,也鼓励着她。高秀芝12岁时,伯父也去世了。临终前,老人把跟随自己一生的影箱子留给了她,嘱咐她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14岁下地务农,15岁当上了妇女队长,高秀芝只能在没事儿的时候悄悄地摆弄摆弄“影人子”、干活的时候哼一曲。19岁,高秀芝结婚生子。面对婆婆的冷眼、丈夫的反对与世俗的偏见,唱影成为她不可言说的心愿。
学艺:从“孩子妈”到“戏班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的梦想与伯父的嘱托在高秀芝心中掀起了日益强烈的回响。第三个孩子刚刚断奶,高秀芝便不顾家人反对,正式投师学艺去了。这一年,高秀芝27岁。
学唱影必须先认影卷,这对于只读过一年半书的高秀芝来说太难了。一部影戏,几本影卷,师傅告诉怎么念,她就怎么记,全靠死记硬背。念字唱影、学调听板,高秀芝刻苦练习,连吃饭、走路时都不放过。
3年时间里,曾经大字不识一个的高秀芝,如今拿得起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唱得了五字锦、三顶七、七字歌赋、十字歌赋等不同唱法,吹、打、弹、拉、唱样样精通。上台演出,她终于能挣到一整份子的“工资”了。
可好景不长,后来赶上“文革”,高秀芝和伯父留给她的一箱皮影险些遭难。
走进80年代,改革开放正式开始,民俗艺术重又火热起来。高秀芝再次“出山”,组建了皮影戏班子,走村串巷表演,深得乡亲们的欢迎和好评。但是,回到家里,等待她的仍是婆婆的冷嘲热讽、丈夫的非打即骂。最终,挥开“好人不唱戏,唱戏没好人”的偏见,倔强的高秀芝带着三个孩子脱离了家庭,选择了心爱的皮影。
据了解,开鲁皮影戏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为1925年。从1925年至20世纪90年代,开鲁皮影戏几经兴衰,却从未中断。这和有高秀芝这样一批“爱折腾”的皮影艺人不无关系。
9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皮影戏演出市场受到冲击。曾经红极一时的皮影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复出:千回百转觅知音
时间的脚步挪移到2006年,皮影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开鲁皮影戏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岁的高秀芝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下去的信念,支撑着这位花甲老人。20多年没唱戏的她,拿出积蓄重新购置了锣鼓钹,又赶赴阜新、天山、奈曼多地,四处寻找已经失去联系多年的几位老艺人。几个人再次聚首,他们重新磨合、彩排,终于能上台演出了,但观众却不多。
没有演出费,四处找人花了不少钱,再加上几个人的吃饭住宿和路费,这让每个月靠低保金生活的高秀芝吃不消了。很快,高调“复出”的高秀芝,不得不低调收场。
但她对皮影戏的喜爱,已是深入骨髓。“高兴了唱,不高兴了也唱,睡觉做梦时都唱。”“有糖尿病,身体不太好,但只要唱上影戏,她立马就来精神。”与高秀芝结婚18年的老伴儿赵凤柱,说起高秀芝对皮影戏的痴迷,感慨道。
为了支持高秀芝,他花1000多元买了副四弦,把年轻时跟着戏班子学来的手艺又捡起来。他拉弦,高秀芝唱影,两位七旬老人,早已成为彼此的知音。
但要演上一出完整好戏,两个人是不够的,有拉弦的没打板的怎么行。于是,高秀芝和老伴儿又在县内多方寻找同行。总算找到了朱云鹏等老艺人,组建起了有5个固定成员的戏班子。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唱影是口口相传的技艺,没有固定的曲谱,几乎是一个戏班子一个调。几番磨合、多次排练,足够默契之后,他们利用端午节、“七一”党的生日等节假日,到公园演出。
传承:影箱里的大世界
今年75岁的赵凤柱最近又学会了新本事,注册了快手,买了直播声卡,没事儿的时候,他就陪高秀芝到公园里录上一段,目前已经录了20多个视频了。高秀芝说,他俩不是撵时髦当网红,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皮影戏。
采访中,高秀芝几次哽咽。“我学唱皮影太不容易了,一心想把它传承下去。只要有人肯学,我就会毫不保留地教,一不收费,二不怕累。现在看,凭我个人力量是传不下去了。”她说,新组建的戏班子,成员年龄最小的75岁、最大的78岁,她自出费用还担着风险。
在高秀芝48平方米的小家里,装着大世界、大乾坤。她轻轻地拿出一个又一个珍藏得完好的“影人子”给我们看:“一戏一世界,现实生活中有的、一部戏里该有的咱都有,男女老少、文人武将、猫狗花草……”“这都有200年了吧,一代代传下来的。”轻轻摩挲着雕刻精细的驴皮影人子、一本本泛黄的影卷,老两口不住地赞叹。
赵凤柱说,影卷一共有梅花停、四平山、五锋会、平西策4部、60多本,全是手抄本。“我文化虽然不高,但再抄一遍不是啥难事儿。”他说,他就当为皮影戏的传承做一点贡献。“哪天遇上想学的,唱不了整部戏能唱一段经典片段也是好的呀!”这是高秀芝现在的心愿,和年轻时学唱皮影一样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