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看书。 郑志波 摄
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的留言,感动无数网友。 郑志波 摄
最近,一位喜爱读书的农民工朋友演绎了不一样的励志故事:
6月24日,只上过小学的54岁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在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短短130余字的临别赠言,被图书馆员拍照并上传网络后迅速刷屏,很多网友留言表示:“看哭了……”“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心志。”“他的文采已经超过很多人了。”“爱读书就是精神明亮的人。”“吴桂春的这段留言,让人想起几个月前,武汉方舱医院里‘读书哥’躺在病床上读书的照片。面对暂时的困境,阅读总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惭愧!我已多年没去图书馆。”
吴桂春身处底层,却能仰望星空,从阅读中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为伍,获得了内心的充实高贵,他的故事能够让大家见贤思齐。这正是他感动无数网友的原因。
爱阅读 成为精神明亮的人
吴桂春是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沿河村村民。因家庭困难,他只上过村里的小学,识字并不多。
2003年春节后,37岁的吴桂春在老乡的介绍下第一次来到东莞,成为一家小型鞋厂的员工。
流水线作业虽然紧张劳累,但下班之后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不像在农村有干不完的农活和家务。吴桂春说:“我性格比较安静,加上家庭负担重,没钱出去消费、享受。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只有靠从地摊上买的几本旧书来消遣。”他读书的习惯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
2008年夏天,一位工友提醒他:“你这么喜欢看书,为啥不去东莞图书馆?那里看书不花钱,环境又好,空调很凉快。”就这样,吴桂春与图书馆结上了缘。他第一次来到东莞图书馆,看到书架上那么多书,心想“再活两百年也看不完”。
平时吴桂春很羡慕能讲述历史典故、知晓成语背景故事的人,他希望自己也能一听就能明白那些话语的含义,这让他对历史和人物传记类书籍特别感兴趣。
每逢节假日或者工厂轮休日,为了在图书馆多待一会,他还特意“早饭多吃一点,就可以一直待到晚上闭馆了。”
每每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他总会认真翻字典求解。就这样一字字、一句句,他从开始只能看报纸,到后来读完了《三言二拍》《东周列国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春秋》《老子今译》《陶渊明传》《红楼梦》等许多经典著作,有的反复读了多遍,还对岳飞生平与诗词作品有专属于自己的研究心得。这样的深阅读形成轨迹,对许多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
在东莞市图书馆的借还书系统中可以看到,吴桂春到馆阅览比借书要多。几乎每个节假日和下班休息时间,都有他阅览的记录。“我喜欢图书馆看书的氛围,这里让人心静,可以全神贯注地走进书的世界。”吴桂春说,“人读书就明白道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和矛盾。读书对我的性格、心态和眼光都有帮助,我现在不会脾气那么暴躁,不会动不动跟人抬杠,看事情能用平常心……”
“余生永不忘你 东莞图书馆”
图书馆让不爱说话的吴桂春与东莞这座城有了亲密的联系。他舍不得的不只是一张读者卡,也不只是一座东莞图书馆,更是对东莞这座城市的万般眷恋。因为年纪大,不太好找工作,好不容易在被誉为“世界工厂”“制造业重镇”的东莞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用打工工资养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培养孩子上大学直到研究生毕业,实现了自己年幼时因家贫无法继续的学业梦想。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感交集,他才能在临别留言的瞬间一气呵成,无奈、不舍、感念、祝愿等聚于笔端,喷发而出,纸短情长,真挚感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吴桂春原本工作的鞋厂停工。无奈之下打算返乡的吴桂春来到东莞图书馆退读者卡,心里特别难受。他把卡拿在手里摩挲着,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原本不想销掉这张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读者卡,又想着万一不回东莞,卡拿在手里也没用。
填写表格时,他和身边一个正在借书的青年读者交流起读历史的体会,聊得很投机。小伙子问他:“您这么爱看书,为什么要退读者卡呢?”
“这里这么好,我也不想退。”吴桂春一边填表,一边说出了缘故,“我是个打工的,这半年来都没找到事做了,打算回老家去了。”
“没关系,您以后还可以再过来嘛。”
“我今年都54岁了,以后怕是再难出来了。”
吴桂春拿起笔,继续把表格填写完整。整个对话的气氛挺伤感的。
工作人员了解到吴桂春与图书馆的故事后,希望他能为图书馆留下一段话。吴桂春答应了,于是,动情地写下了那130多个字的留言。
“……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简短的几句话情真意切,让在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禁眼眶湿润。
从留言看出,读书已让吴桂春有了不一样的表达能力,不但有字面上的流畅,更有字面后的深沉情感,还有“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这样的文化认知。
有网友查询了“识惠”二字的意思,原来有出处——已故著名哲学家、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2004年给东莞图书馆题词“知识惠东莞”。吴桂春引用了该题词并做了延展。
吴桂春后来向记者解释说:“图书馆里有句话叫‘知识惠东莞’,我觉得不止惠东莞,也惠我们外来工。”
一个“活到老 学到老”的典范
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这段朴实、真实的情感流露,在东莞图书馆引发了全馆的热议。6月25日,东莞图书馆官方微博转发了这则留言的照片,并表示“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
留言在东莞人的朋友圈里刷屏,多位微博大V转发,迅速吸引了众多评论和点赞。新华社官方微信发布题为《临别留言,让人动容……》的推文;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快评《让书香,成为一座城市最大的眷恋》;央视新闻、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南方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无数网友被感动。
“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读者朋友,对图书馆用海誓山盟般的爱情语言说‘余生永不忘你’,击中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作为社会民众普通的一员,吴桂春们用最朴实真挚的语言真情呼唤:我们真的需要图书馆!这让我们更深切体会到图书馆作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的价值和作用。”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感言。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读者,这样的故事也是日常服务中特别寻常的一部分。”东莞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莫启仪感慨地说,“但它是那么的真实和典型,直击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图书馆人有了一种强烈的职业自豪感。”
大家感动之余,都对这位农民工朋友心怀敬意,觉得他是一个很上进的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网友“只有螺蛳粉”表示“要见贤思齐”。
网友“弗虑弗为”说,“热爱读书是稀缺的品质,一个农民工读了12年书岂非是我们之中罕见的一道光?希望他的家乡也有图书馆,希望他还能回到东莞。”
吴桂春的儿子在长沙某网络媒体工作,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给父亲打来电话,吴桂春才知道自己成了“新闻人物”。
吴桂春没有想到,他与图书馆依依惜别的话语感动了这么多人,也没有想到能够改变自己的返乡计划。当他的故事传遍网络时,东莞各方纷纷开始行动,人社部门与吴桂春取得联系,根据其就业意向,通过多种渠道联系企业,帮助吴桂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众多东莞爱心企业表示,愿意为吴桂春提供工作岗位。
最终,吴桂春入职一家离图书馆较近的物业公司从事绿化养护工作。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等他适应了公司,不一定要固定在绿化养护的岗位上。公司有生活驿站,还计划建立小区图书馆,吴先生热爱读书,爱学习,有韧性,公司希望他能带动其他同事共同阅读、学习。
东莞,这座吴桂春打拼了17年的城市留住了他,这个故事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这个结局耐人寻味。
吴桂春从未抱着任何功利心态的阅读,为他换来了比金子还宝贵的意外收获——人生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
这个转机实际上是社会对他坚持读书学习、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完成了人生修养境界升华这个行为的褒奖。这背后蕴含着大家对“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知易行难的一种深刻认知,通过帮助吴桂春,捍卫着巩固着阅读的诗意和尊严。这是一股难得的静气、清流,是久违书香的人们依然崇尚向往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理投射。“吴桂春”其实是我们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