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农业中国 > 资讯

四川省农担公司围绕需求创新金融支农方法

发布时间:2020-07-13 11:37:38

四川农担公司与四川中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企担合作,通过实行“企业+农户”模式,与下游农户签订种养和收购合同,发展稻虾共作。

24小时,200万元担保贷款到账,原本吃紧的鲜叶收购资金有了补给,四川蒙顶山奇茗茶业有限公司在2月底顺利复工复产。这款“春茶快贷”担保产品,是四川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农担公司)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茶叶加工企业精准定制的,能够第一时间帮助茶企应对疫情导致的收购资金周转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的5个月里,在四川农担公司直接撬动下,共有近40亿元银行资金流向“三农”领域,为8800余户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雪中送炭。今年5月底,四川农担公司累计担保放款突破150亿元,财政资金效能被放大超过6倍。

作为全国由中央财政注资成立的33家省级农担公司之一,四川农担成立4年多来,愈发成为撬动金融资本下乡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四川农担公司董事长伍学林说,从起步初期寸步难行的窘境,到如今势如破竹的业务增长,突破背后是四川农担人抓住金融下乡难的“七寸”所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四川特色的政策性农业担保助推金融下乡之路。

聚焦难点撬动金融下乡 门槛再降低费率再降低

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缺少合规抵押物、单笔贷款额度低没效益,是农村金融的三大痛点。解决金融下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问题,让金融机构“能贷、敢贷、愿贷”,是破题的关键。

四川农担公司成立初期,班子成员组成调研组到四川各地调研,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告诉调研组,银行贷款利率较高,商业公司相应提高担保费,再加上缓释措施、资产评估、公证等费用,综合融资成本已经超过10%。

如何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在中央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农担公司决定创新工作方式,从银行、农户两端着手,不仅通过政策性担保让银行能贷、敢贷,而且愿意以低利率放贷;还通过采取信用方式提供担保以及允许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生物资产等作为反担保物等措施,扩大抵(质)押物范围,降低信贷准入门槛,通过降低担保费率、降低或免除融资中间环节费用等措施,减轻客户成本负担,让农户能贷得到、贷得起。

在业务办理上,公司推进业务审的分工协作机制,与合作金融机构通过统一准入标准、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贷手续、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等方式,最大程度实现手续减量化,担保项目审批周期比以前缩短一半以下,客户少跑路、少等待,金融下农村步伐更快了。

汉源县红之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勇告诉记者,两年前的一次雪中送炭,让他和四川农担结下了不解之缘。2018年,随着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李勇急需一笔资金用于引进滴灌系统和景观建设工程,却因抵押物不足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苦心经营的农场一度面临因转型失败而破产的困境。在了解到李勇的困难后,四川农担公司综合考虑贷款主体信誉、农场发展前景、辐射带动能力等因素,取消了抵押反担保要求,以1%的低担保费率为李勇提供信用担保。

“只花了6.43%的综合融资成本,就从邮储银行汉源县支行获得了200万元的贷款,可算解了农场的燃眉之急。”李勇说,他在经营农场的多个阶段都得到过四川农担的支持,更是两度化解破产危机。今年疫情期间,农场的水果、花椒等无法外运,观光旅游停滞,民宿暂停营业,工人无法复工。危急关头,四川农担公司为其量身定制了担保方案,开设全流程线上绿色审批通道,不到48小时完成全部审批工作,新发放的200万元担保贷款再一次让农场转危为安。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农担公司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减少或免收担保费、提升单户最高授信额度,大大缓解了疫情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冲击。

围绕需求创新金融服务 产品更细化周期更灵活

成立四年多来,四川农担公司围绕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农业信贷担保产品:针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惠农担·粮易贷”;针对农业“10+3”产业体系的“川粮(油)贷”“川猪贷”“川茶贷”等13款专属信贷担保产品;针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震后“重建贷”;针对疫情下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促进春耕生产和乡村振兴的“疫情贷”……

“宏观上紧跟全省主导产业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微观上则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信贷需求不断创新细化产品。”伍学林表示,农业生产经营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个过程的叠加,同样是种植业,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农业信贷需求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其中金融产品信贷周期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周期不匹配的问题尤其突出。

“以果树为例,前几年全是投入,一般3-5年初挂果后才逐渐有收入,但银行的风控和考核体系,往往以1-2年为一个借款周期。一个贷款周期结束后,若要续贷就需要‘过桥’资金‘先还旧、再借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次筹措“过桥”资金,对贷款人来说都要“脱一层皮”。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7月,四川省农担公司与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安岳县委县政府联手推出了“惠农担·柠檬贷”。这款根据柠檬产业实际量身定制的创新融资担保产品,一经推出,便引起业界关注,并获得柠檬种植户的认可。

“惠农担·柠檬贷”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其“T+N”的贷款和还款期限模式。其中,T为投入期,按柠檬种植投入时间计算,最长可达4年,柠檬种植户在整个投入期都不用还本续贷;N为回报期,按柠檬丰产时间计算,最长可达5年,柠檬种植户在柠檬丰产后的第一年也不用全额还款,可以根据收益情况在回报期内逐年偿还。贷款和还款周期的延长,将解决客户“过桥资金”的筹措压力,消除“过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防止客户因“过桥”难而形成的征信问题,真正降低其融资成本与潜在风险。

“惠农担·柠檬贷”成功后,四川农担公司又在攀枝花市推出了“惠农担·芒果贷”,在通江县推出了“惠农担·蓝莓贷”,这些担保产品无一不体现了对农业生产规律的尊重和主动适应。

协同发力实现多方共赢 工作更高效风险更可控

面临自然条件、政策措施、经济周期等多重因素,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普遍较大。为帮助贷款主体化解风险,同时尽可能减少代偿损失,保障经营可持续,四川农担公司将风险防控贯穿到经营管理始终,创新搭建起多重分险机制。

在运营管理上,公司在通过市县政府、合作金融机构及龙头企业等第三方合作主体实现批量化获客和共担风险的基础上,进行错位、有效的职责分工——把项目发掘、初核、推荐交给县农业农村部门或农业龙头企业,把尽职调查工作交给银行,公司负责复核调查,大幅度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风险管控上,四川农担公司通过与合作金融机构沟通协商,建立起银担3∶7的分险机制。在自身承担的70%分险责任中,四川农担公司又与合作市县政府、龙头企业、其他担保公司等第三方实行风险共担,根据合作机构类型,形成“银政担3∶3∶4”“银企担3∶3∶4”的规范化风险分担机制,实现了风险分担均衡化。截至今年5月底,公司累计代偿率为0.9%,远低于全国农担体系代偿水平。

乐山市夹江县就通过缴存风险金参与分险,一年多的时间便撬动了近4亿元农业担保贷款流向农业农村,真正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目前,四川全省已有160余个县(市、区)建立起了分险资金参与分险,筹集分险资金超过10亿元。

“银企担模式”则是将政策性农业担保创新地植入了当下最热门的供应链金融中。截至目前,四川大北农、成都正大农牧、中伦农业、安佑集团等3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参与建立起了分险机制,以解决企业自身及其上、下游客户的融资难题。

四川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饲料行业龙头企业,公司总经理代强东告诉记者,为帮助养殖户、经销商等企业合作客户发展,公司每年会有数千万的流动资金被占用或出借,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的风险。“在‘银企担模式’下,公司不再直接与客户发生借贷关系,只用缴存一定的风险金,承担30%的分险责任,便帮助客户完成了融资,达到多赢的局面。”代强东介绍,2019年公司通过该模式为客户融资超过2000万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6000万元。

据了解,经过4年多的发展,四川农担公司已在全省21个市州成立了分支机构,累计为超过4万户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了金融服务。

来源:农民日报
责编: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