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农业中国 > 三农人物

吴兆光:制一面罗盘 守一方文化

发布时间:2020-06-17 10:16:35

吴兆光在安装指针。 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供图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东的万安镇,是徽州四大古镇之一。元末明初,万安罗盘制作业开始兴起,清代中叶达至鼎盛,时至今日依然传承不绝,万安因此被称为“罗盘之乡”。

在万安老街,笔者见到了万安罗盘与吴鲁衡日晷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兆光。作为“吴鲁衡罗经老店”的第八代掌门人,吴兆光在继承祖传技艺的同时,也致力于向公众推广罗经文化。

老街老铺,容纳罗盘历史

“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明清时期,万安为水陆交通要道,依横江而建的五里长街商铺云集,熙来攘往。如今,万安老街虽渐趋沉静,却依然保留了许多老铺。开业于清代雍正元年的“吴鲁衡罗经老店”位居万安街中段,除了罗盘,还制作日晷、月晷和指南针盘等产品,堪称业界之翘楚。

1984年出生的吴兆光,清瘦干练。“罗经是风水师对罗盘的敬称,是古代堪舆学的一种工具。”吴兆光讲解道,“中国古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总结,以文字形式记录在罗盘上。”

从10岁开始,吴兆光就跟着父亲吴水森学习制作罗盘。看3年,修3年,到16岁时,他基本掌握了吴鲁衡罗盘的核心技艺。

2004年以后,吴兆光敏锐地感觉到了发展机遇的到来:“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万安罗盘的复兴肯定不远了。”2006年,“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水森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09年,承载着万安罗盘文化的“吴鲁衡罗经老店”重新挂牌营业。

制盘安针,传承罗盘工艺

吴家老宅的格局是前店后坊,门店后面便是制作罗盘的作坊,如今已辟为“吴鲁衡非遗传习馆”。

罗盘制作大致分为七道工序,即选料制坯、车盘、分格、清盘、写盘、油货和安针,每道工序又细分为多个步骤。吴兆光告诉笔者,在传习馆基本上可以看到罗盘制作的整套流程,只有最后一步“安针”秘不示人,须由传承人亲自完成。

安针是罗盘制作的关键环节。先要将钢针放在天然磁石上磁化,再精密测定磁针的重心,最后将磁针安装在支点上。“我家祖传的磁石是一块陨石,用它磁化的指针灵敏度高,用一辈子也不会退磁。”谈起这块“镇店之宝”,吴兆光颇为得意。

传统罗盘制作工艺烦琐精细,制一面罗盘需要3到6个月,日晷则需要1年,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吴兆光接手后,开始招收学徒,将安针之外的程序交给其他工匠做,大大提高了产量。他还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推广“吴鲁衡”品牌,方便外地客人购买。

“以前店里多是老师傅,近几年我有意培养年轻人,希望能让这项传统技艺更有活力。”吴兆光说,“目前店里有20名工匠,年轻人大约占一半。每年能生产罗盘、日晷1000面左右,依然供不应求。”

开馆传艺,播撒罗经文化

在继承祖业同时,吴兆光开始筹备创办一座万安罗盘博物馆。

2012年11月,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很快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十佳民办博物馆”。博物馆建于老宅后院,采用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形式,引来众多游客“打卡”。

走进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样式的罗盘令人大开眼界:有大到40圈的罗盘,也有小到手掌可握的;有木质的,也有纸质的;还有金龟盘、莲花台罗盘……除了展出近千件藏品外,博物馆还采用声光电技术,生动展示罗盘行业的发展过程。

谈话之间,走进来几个外国游人,一问才得知,他们是从瑞士慕名而来。历史上,吴鲁衡日晷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如今,吴兆光与其团队制作的罗盘不仅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赛中屡屡获奖,更登上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舞台。

2018年8月,“吴鲁衡罗经体验馆”在黄山市屯溪老街挂牌成立。这是万安老店之外又一处展示罗盘文化的场所。

来源:农民日报
责编: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