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农业中国 > 三农人物

熊仁宝:一首首官渡民歌解农乏

发布时间:2020-06-17 10:13:20

熊仁宝(右三)为孩子们演唱民歌。

“锣鼓一敲响连声,驴头峡里摆长阵,苞谷林里挥银锄,姑娘们依赛向前进。科学种田地增产,苞谷头儿足有一尺三,今年年成大丰收,给妹妹买件花布衫。太阳照在驴头山,姑娘们越干劲越甜,勤劳人家早致富,制一套嫁妆不为难,堵河的水清又清,妹妹满脸汗淋淋,在家劳动是高手,出阁的时候哥送亲。嗨嗨!丫儿依儿哟。”日前,熊仁宝即兴演唱了这首《妹妹出嫁哥送亲》的薅草锣鼓歌,还原了民歌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本真特点。

熊仁宝,今年52岁,是湖北省竹山县官渡镇河东居委会三组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由于勤奋好学,现在能熟练演唱500多首民歌,还能自己创作新民歌歌词,也是当地红白喜事的红人唢呐手。他演唱的民歌以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为主,嗓音高亢浑厚,音质独特,富有感染力。

提起唱歌,熊仁宝告诉笔者,他小时候家里很穷,13岁开始,每天要到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由于力气小,干的活也少,挣工分当然比别人少得多。一天,干活累了,就在一棵大树下歇阴,脱口唱了几句歌,大伙儿都说好听,让他接着唱,他越唱越高兴,大家干活也越来越有劲儿了,那天,生产队长还破例给他记了5分的工分,他高兴得几乎一夜没合眼。从此以后,干活休息期间他都要为大家唱上一段,给大家散散心、鼓鼓劲,有时还为乡亲们讲一些诙谐风趣、俗中藏雅的故事,逗得乡亲们哈哈大笑。

因为当年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文化知识学得不多,熊仁宝主动向当地老一辈民歌手请教唱词和唱腔,为了把曲调唱准,他还学会了吹唢呐。官渡镇是全国首批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厚的民间文化底蕴,民间故事、民间情歌等传统原生态民间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传承。唱歌、吹唢呐都不用化妆,不需搭台,想唱就唱,想吹就吹,深受群众欢迎。熊仁宝的民歌也越唱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一想姐的头哇,头发黑油油,眼看头发足有二尺六,金簪插里头。二想姐容颜,的确真美观。弯弯的眉毛一条线,越看越好看。……四想姐的手,后院摘石榴,好似田中一枝藕,与郎来枕头……”一首《十想姐》,以通俗的语言和赋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一位单相思男子真诚、热烈的恋情。

“一块帕子白漂漂,千针万线绣哥来。帕子乱了奴还在,谁知我郎帕扎腰。二块帕子两面蓝,帕子上面绣牡丹。牡丹绣在帕子上,帕子落水变神仙。三块帕子三点青,帕子上面镶半斤。人家拿着拿不起,我郎拿着还显轻。四块帕子四点红,帕子上面绣娇容。前面绣的龙摆尾,后面绣的龙翻身。……十块帕子一丈长,打个疙瘩撩过墙。千年不准疙瘩散,万年不准姐丢郎。”一首《十块帕子》深情缱绻而又铿锵澎湃,让人眼前顿时浮现出一位思君之妇正情意脉脉地为郎君绣着手帕的动人情景。

熊仁宝介绍说,他是通过一次民歌擂台赛被大众知晓的。在一次“武陵峡”杯堵河民歌擂台赛上,熊仁宝用歌声征服了观众与评委,获得金奖,成为“武陵峡”杯堵河民歌擂台赛歌王。此后,他还代表十堰市赴武汉旅游节和上海世博会上一展歌喉,深受听众喜爱。2012年7月,他成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渡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据悉,为了展示堵河风情,挖掘民间艺术,选拔乡土艺人,搞活农村文化,地处秦巴堵河中游的竹山县官渡镇,曾经组织承办了多届别开生面的“武陵峡”杯堵河民歌擂台赛,也选拔出了一批农民歌手。不管是熊仁宝,还是官渡其他农民歌手,都在用歌声唱活农村的生活和情感,传达出农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质。这些本土的艺人用最贴近当地生活的民歌丰富着老百姓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熊仁宝说,他唱歌纯粹是因为爱好,边干农活儿边唱歌,可以缓解劳动的压力,唱给一起干活的人听,也能让大家伙都开心。在他的熏陶下,他的老婆和孩子也会唱。现在他还到官渡镇各学校教孩子们唱,他说,他很乐意,也很自豪。

来源:农民日报
责编: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