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山东威海文登区西铺头村振兴记:激活要素 全盘皆活

发布时间:2020-06-17 09:55:09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孙眉 | 责任编辑:王静

最近,山东威海文登区米山镇西铺头村的工地上又是一片“热火朝天”。在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后,村党支部书记于海峰紧急安排客车“点对点”接回工友,因为威海物流园一期项目实在是“等不起”了,他也回归到此前每天加班到半夜、在车上啃方便面的日子。

于海峰担任西铺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已整整22年了。为了村子发展、村民增收,他带领一班人夜以继日,“找钱、找地、找人”,通过充分挖掘要素资源,实现了村庄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西铺头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快步前进。

找钱

——出租厂房还清外债,开发住宅打牢家底

西铺头村现有355户787人,相比当下的富裕日子,20多年前村里人最怕一个“穷”字。那时村集体不光没钱,还欠下200多万元“外债”。因为穷,村“两委”没钱给大伙儿办事,公信力差,几年换了好几名“带头人”,直到1998年于海峰回乡做了村委会主任。

于海峰是土生土长的西铺头村人,上了中专、电大后,思想活泛的他22岁开始在外“跑工程”,1997年被村民选为村建筑公司经理,当年便上交了20万元给村集体。“小试牛刀”后,他在第二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8岁的于海峰从此开始了为乡亲谋福利的日子。

“当时年轻,凭着一股子劲,就想着尽快改变家乡面貌。”于海峰说。资金是经济发展血脉,上任伊始,为村里“找钱”就成了他的首要任务。他一方面靠着自己干工程攒的家底给村里办实事,另一方面利用村庄“靠城守路”的优势,盘活闲置房产近2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通过引企业入驻收取租金壮大集体经济。

当年最多时有十八家企业进驻该村,其中七家是外资企业,为村里每年带来100多万元租金收入和大量务工机会。凭借挖掘的“第一桶金”,西铺头村还清了外债,有了积累,村集体也有能力为村民办事。2000年,村里将各条主要道路硬化并安装路灯,免费为村民通了自来水、装了闭路电视。

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1999年底,于海峰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度过了起步期,伴随从2005年开始的旧村改造,西铺头村发展也进入加速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遇到的难题仍是“找钱”。

西铺头村抓住实施旧村改造的机会,在土地“变性”后搞起了“房地产开发”。随后,村里组成销售团队前往全国各地营销,开发建设的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荣昌花园小区,目前实现销售额约5亿元,极大盘活了村集体资金链,打牢了发展家底。

如今,该村正规划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同时即将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全体村民入股的休闲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通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靠着租金收入、售楼收入和集体公司收入,西铺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4000万元;全村60岁以上老人年人均福利约6000元,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务工收入和入股分红等,实现年人均收入3万余元。西铺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找地

——旧村改造喜迁新居,引进项目提档升级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西铺头村位于威海文登区西城郊,紧邻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和连接市区与乡镇的中心节点。虽然交通便利、位置优越,但全村土地有限且零星分散,成了制约西铺头村快速发展的瓶颈。

绞尽脑汁后,于海峰想到了旧村改造。2005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西铺头村开始实施旧村改造项目。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村“两委”制定了程序公开、房源公开、困难户补助公开、旧房评估公开、动迁安置公开等“六个公开”的阳光操作制度。

“这一点可以保证,在2005年-2007年的拆迁改造中,全村没有一家‘钉子户’和‘上访户’。”于海峰拍着胸脯说。由于为自己盖房子,村里建筑公司工人格外尽职尽责;拆迁不是“一刀切”,房子盖到哪儿就拆到哪儿;分房子靠“商量”,紧着最需要房的先挑……

这种“邻里相助”式的开发,造就了荣昌花园小区的高品质。在保障村民住房后,于海峰借着威海作为联合国宜居城市的“东风”,将房子卖给了北京、山西、甘肃、新疆等全国多个地区的客户。

通过旧村改造,西铺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上了花园式新居,村庄完成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村里建设了文化健身广场、篮球场、羽毛球馆、门球场等体育设施,改造了农家书屋,建起了水上公园,农民群众的活动也丰富了起来。2018年,西铺头村被评为山东省美丽乡村。

边改造,于海峰边将目光盯到村庄未来发展空间问题上。西铺头村也逐渐“变大”,他们通过买卖、租赁、流转等多种形式,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将周边6个村的1万亩土地连成片。正是基于这样的空间和规模,西铺头村规划了占地5500亩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是在旧村改造、农业采摘园等基础上进行的提档升级。

项目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等模式引导村民按照田园综合体理念建设集“食、住、行、游、购、娱、学、养”八大主导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并提出全时、全龄、全园区的“三全”康养理念,打造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的全时旅游体系,该项目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找人

——搭建平台集聚人才,组织农民培训学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于海峰也坦言,西铺头村发展最缺的也是人。该村有党员35名,他们通过开展“十星党员”评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村里竭尽全力搭建平台、招引人才。

蓝莓是西铺头村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背后与返乡大学生于镇榕密不可分。作为村里走出去的学生,面对出国读研和留校工作等诸多选择,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并曾在瑞典深造的于镇榕最终回到了西铺头。“最吸引我的是蓝莓、草莓等特色种植项目,这让我学有所用,以己之长为村里发展作贡献。”这名“90后”对记者说。

不仅如此,于镇榕还“牵线”,把自己的导师郑彩霞引进到西铺头村,成了村里请来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师生携手建起了生物组培实验室,40亩有机蓝莓享受“专家看护”,每年创下200多万元收益,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

在于镇榕的带动下,以张新妮为代表的一大批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选择回村打拼。同时,人才引进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如今近50名年轻人在西铺头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一批专家也来帮助西铺头村发展: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张玉均为村旅游做了规划设计;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牡丹专家成仿云为村里奠定了“美丽经济”的基石;日本岛根大学教授青木宣明成为在村服务的第一个“洋博士”,并带来第一株寒牡丹;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卓俊通过改良村中草莓品种,实现产量、抗病能力提高30%以上……村里专门为他们设立了专家工作站,一年到村服务的博士生导师有6名,博士8名、硕士20多名。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西铺头村从搭建学习平台开始,为广大村民创造学习机会,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成立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通过培训推动农民技能素质提高,培训内容实行“菜单化”,讲师配备实行“配餐制”,以课堂宣讲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乡村振兴“田间大课堂”。

现在,很多村民都通过学习成了技术骨干。今年67岁的刘衍芹是村里一名地道的“庄稼把式”,跟着教授、博士搞种植学技术,成长为一名“土专家”,以前只能干打药、锄草的粗活儿,如今修剪、管理等精细活儿样样精通。在西铺头村,像他一样的“土专家”有近百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95